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贵州苗族“飞歌”的艺术特征

声·腔·韵——谈贵州苗族“飞歌”的艺术特征
录入时间:2011/12/28 16:34: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2、嗓的运用

  飞歌都是以苗家的方言和自然独特的演唱方法进行无伴奏的清唱,有着浓烈的地方色彩和原生态的特点,唱起来自然舒畅,朴实,不造作。在“嗓”方面,根据苗族音乐四大块色彩也各具特点,并有宽嗓、假嗓、窄嗓、真假嗓之分。如东部地区(湘西与贵州松桃)习惯运用真假嗓结合的宽嗓,中部地区(黔东南与黔南)习惯用宽嗓的真声唱法,西部地区(主要是滇东北)习惯用假嗓,还有在黔东南区域,有一支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苗瑶族语,他们的语言多塞音、边音以及喉塞音,演唱通常用“宽嗓”既真声,声音明亮、坚实,多喉咙的力量发出来的“吼”音,自然有力,似一种别具风味的“爆破”音,听上去有高音与低音形散神不散的独特韵味,具有豪放、泼辣、质朴的特点。作者曾去过一些苗寨采风,从声乐教学的角度观察,他们在演唱作品的低音区时多为真声,以胸腔的共鸣为支点,运用稳定的气息,使声音圆润饱满。高音区他们多是口盖的上台,咽后壁打开,气息稳定且长,声音扎实有力。这种自然纯朴的歌唱恰恰是把气息与整个胸、喉、头部的整体运用与结合,达到了声音华且实的效果。但当作者请教他们歌唱气息的运用和发声技术时,他们说:她们唱歌时从来不去想自己的声音好坏与否,只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其实歌唱本身不仅仅是音符的跳动,更是用来表现和反应劳动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以及精神世界的。所以原生态"情由心生、声由情寄"的淳朴歌唱和学院派这样用声那样用气的多方要求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三、“飞歌”的旋律特点

  飞歌具有特殊的旋律特色,它的旋律调式产生于五度相生律制,也是属于中国五声音阶体系的一个支系。徵调式用得最多,其他调式相对用的少,甚至有些歌曲出现了调式交替现象,但在最后一般都会结束在徵调式上。这样的调式结构与苗族的语言声韵以及演唱风格有关。

  例如,解放初期,土生土长的苗族优秀歌手阿泡、阿桑等的一首《毛主席来了》以其独特的魅力传遍了大江南北,后来被评为苗族民歌的标志性歌曲种类。

  这是一首典型的徵调式苗家飞歌,全曲一共出现了四个音:“1”“3”“5”“6”。

  其中“5”是全曲的稳定音,即主音,同时也是整首歌曲的核心音。其次“1”是次于主音的稳定音,在整个调式中有着支柱的作用,“3”是属于不稳定音级,有向稳定音级倾向的特点。全曲的点睛之笔在于从“3”走向到降“3”,是最具色彩的音,也充分表现了苗家豪爽、洒脱、粗犷中还有几分细腻的性格。给人以即现代又古朴的美感,其独特的个性无以伦比。

  结语:

  苗族民歌与苗族人民的聚居区文化和谐共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其中苗族飞歌与苗族人民的风俗活动紧紧相扣,几乎覆盖到他们的全部生活。这种古老的歌种贯穿于苗民各种活动中,表面上看,飞歌只是一种民间演唱方式,但在“以歌养心”的苗族人民心里,飞歌的意义决不仅仅限于“歌唱”。

  无论从音乐、语言、历史、民俗等方面苗族文化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苗族本土特色民歌及其所代表的该民族的文化需要有继续壮大的基础,我们对这种古老的歌种进行文化方面的保护,更好地让它在新时期的发展中能够茁壮成长,把多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三卷.第四十三章苗族音乐史[M],京华出版社.

  [2]贵州省民族本务委员会文教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M]贵州民族出版社.

  [3]雅文.苗族飞歌漫话[J]化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

  [4]王砚玺.贵州“苗族飞歌”的民族个性与艺术品格[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第4期.

  [5]范国勋.贵州苗族“飞歌”的演唱风格[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

  [6]李小娟.苗族飞歌的音乐特点——对苗族飞歌《毛主席来到了》的探析[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1卷第4期.2003. 

      [7]陶建.对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编辑/石磊)
      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