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广西壮族原生态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新尝试

广西壮族原生态民歌传承和发展的新尝试——以平果壮族嘹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的成功融合为例
录入时间:2011/12/31 16:07: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翁葵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内容摘要:

  原生态民歌是我们国家"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它生存的土壤却在无情地流失。平果的“哈嘹乐队”将原生态的壮族嘹歌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成功的融合,用他们自己的音乐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壮族瞭歌;流行音乐元素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各族人民的日常劳作、生活相伴相生、息息相关,它身上蕴藏着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劳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一些原生态民歌在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正在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因此,2005年12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1]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果壮族嘹歌是原汁原味的壮族歌圩音乐,是广西“歌海”中一朵奇葩。因此,本文以平果壮族嘹歌的传承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为更好的探索原生态民歌传承和发展作引玉之砖。

  一、平果壮族嘹歌传承困难的主要原因

  壮族嘹歌是一种发源于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广泛流行于右江中游北岸、红水河中游南岸的平果、田东、马山等县壮族地区,壮语称为“吩嘹”(Fwen liuz)的双声部民歌。它最传统的传唱方式是两男对两女对唱。每对都是由一髙音一低音组成,一唱一和,交替进行。每一首歌都是男方先开唱,男方用一句“嗨嘹呀”或“酉呀的嗨”来跟对方打招呼,然后才唱歌词的正文。每唱一首歌,不同的曲调要插入一个或几个不等的“嘹嘹”作衬词。当一方唱完之后,另一方仍按上述形式接唱,如此首尾相接,周而复始,嘹嘹之声不绝于耳,因而人们称之为“嘹歌”。[2]壮族嘹歌字句简短,曲调优雅,是壮族首屈一指的抒情民歌,也是右江中游一带壮族人民在漫长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文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然而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现代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却逐渐边缘化,面临着生存土壤流失的困境。

  (一)在语言方面,原生态壮族嘹歌具有原生性和本土性,流传地域受限。

  民族语言跟原生态民歌是皮和毛的关系,如果壮语这张皮没有了 ,那么嘹歌这层毛自然也无法生存下去。嘹歌诞生的平果地区和嘹歌的主要传唱地右江河谷是典型的壮族聚居地区,也是传统的壮语方言区。作为当地民众用于交流和表达感情的嘹歌自然也是运用壮语来演唱的。然而,随着汉文化的普及和普通话的推广,就连平果、田东、田阳这些传统的壮族聚居区,使用壮语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特别是生活在城镇的年轻一代大多都使用普通话。不懂壮语不会说壮语,自然就听不懂嘹歌歌词的内容,更不可能会唱嘹歌。所以,虽然嘹歌悠扬的曲调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但由于语言的阻隔使得人们只能欣赏而不能传唱。这就决定了传统的嘹歌是很难在非壮语地区流行,即使在传统的嘹歌流传区域,由于壮语语言环境的丧失,嘹歌也会慢慢被年轻一代所遗忘。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嘹歌原有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消失。

  过去,“平果县一带壮族民间流行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依歌传情,倚歌择配之俗”[3]谁不会唱嘹歌,就不能在歌圩中觅到意中人,死后过不了 “阴阳铜桥”,不能投生转世,所以无论男女从小就跟随大人学唱嘹歌,可见当时嘹歌在当地壮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近十多年来,平果县利用优越的区域位置和作为国家大型铝工业基地所在地的有利条件,以飞快的速度进行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过去相对落后而宁静的农业社会的田园生活被打破,人们的婚恋方式和娱乐方式已经改变,嘹歌歌圩原本具有的“依歌择配”的婚恋实用价值已经消失,而年轻人逐渐选择了新的娱乐方式代替了歌圩对歌,嘹歌原有的社会功能的逐步消失,使它在当地壮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也明显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