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郑小瑛模式”边演边讲
1979年深秋,北京西郊五道口影剧院门前,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观众早早地涌向剧场,为的是欣赏阔别已久的歌剧《茶花女》。
中国的舞台已经被禁锢了十多年,《茶花女》复排上演,这是郑小瑛期盼已久的时刻。只是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她举起指挥棒,哀婉柔情的序曲音乐奏响时,观众还在自顾自地说话、聊天。“国内观众不理解为何开演这么久仍只有音乐,看戏嘛,大家都等待着大幕升起,根本没把你当回事,有的嗑瓜子,有的吃花生,还有孩子在场下乱跑,乱哄哄的就像是集贸市场。”
郑小瑛的手没有停下来,为了和嘈杂的喧哗声竞赛,乐队不得不放大音量来演奏本该用弱音演奏的主题。让郑小瑛更意外的是,在茶花女轻轻唱起宣叙调“赶快请他进来”时,场内竟发出了哄堂大笑。
“这笑声,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时隔多年,郑小瑛依旧感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能怪他们吗?大家都是听着样板戏长大的,歌剧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怪物。”
此时的郑小瑛才清醒地意识到,在十年浩劫中,文化艺术领域被践踏, 人民的思想被禁锢,如今,他们内心深处其实渴望补充精神食粮,渴望了解世界。“当时我就想,为何不在开演前办个小讲座,用简单易懂的话向观众介绍一点歌剧以及欣赏歌剧和交响乐的常识呢?我真心希望年轻人知道除了港台流行歌曲、摇滚乐和迪斯科外,还有更美的音乐。”
这一年的冬天,郑小瑛精心准备了一个介绍歌剧《茶花女》的讲稿,“准备这篇深入浅出的讲稿,比备一堂专业指挥课花去的时间更多。”
但剧院不愿增加宣传费,为了让观众知道开演前还有20分钟的讲座,她只能请人帮忙在售票处贴一张告示。“我们把讲座安排在观众休息厅,因为不想强迫,这样也不会被陆续进场的观众打扰。一开始,我用一个小小的录音机,把音乐主题录进去,再画一张歌剧音乐主题谱例的‘大字报’,就带着这两样东西到门口去吆喝,让观众知道开演前有个音乐讲座,希望他们早点来听。”郑小瑛回忆,在她的一声吆喝之后,总会有一批兴致勃勃的观众随她而来。
从此以后,只要郑小瑛担纲指挥,开演前20分钟,她都会饶有兴致地给观众普及歌剧和交响乐的常识,而她的“课堂”有时候是在休息室,有时候就地取材,“有一次在邯郸演出,我拿个小板凳,站在上面就讲,大家都好奇地问,她是干什么的?卖膏药的吧!演出开始后,哦,才发现我是打拍子的。”
郑小瑛的讲座,深入浅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提前来到剧场。“郑小瑛模式”从此传开。
但这为观众免费开启的讲座,开始并不被圈内人看好,“他们认为是多此一举,一个指挥做好演出就够了,观众是否能听懂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可郑小瑛认为,和者日众’不是等待,而是积极地通过高质量的演奏为大家开拓新鲜的听觉审美观,通过亲切易懂的方式,用文字和语言打消听众的距离感,帮助大家逐渐走进‘阳春白雪’的天地。”
她到学校,到工厂,到农村……从不放过任何一个介绍歌剧和交响乐的机会。逐渐,演奏序曲时,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了,演出中也没人嬉笑喧哗了,演出结束时有了观众向演员致谢的掌声,乐池中的指挥也有时间走到台上来接受观众的欢呼了。更有观众因没赶上讲座或没有听全,还专为讲座再去买下一场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