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苦干,干到人们认可你的时候,你就有救了。”这是郑小瑛和厦门爱乐一道走过的最深感受。
从首场演出只有30多名乐手,到现在厦门市的城市名片,再到2007年赴欧巡演……厦门爱乐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仅用了十年时间便在业内声名鹊起。乐团不仅成功得到了企业稳定的资金支持,厦门人民也深深懂得了这个交响乐团对于城市的意义。
创歌剧艺术中心 再干20年
中文版《茶花女》剧照
2011年4月22日晚,意大利歌剧《茶花女》中文版在从未演过歌剧的厦门首演了。虽然这里从未上演过歌剧,但并不意味着第一次演歌剧就没有人看得懂。随着剧情的推进,无论是第二幕二场大幕拉开时华丽壮观的场面,还是第三幕男主人公回到女主人公身边时的情真意切,都赢得了在场观众激动的掌声。而这都是戏剧的兴奋点所在。
把《茶花女》中文版推上舞台的,正是郑小瑛和刚刚成立不久的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郑小瑛说:“虽然十几年前,由于不合理的文艺体制严重束缚了歌剧事业的发展,我不得不挥泪告别我心爱的歌剧,但我依然关心着歌剧的发展,心里一直在挂念啊。”
创办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担任教师的大多是歌剧指挥,如吴灵芬、张国勇、俞峰、李心草、高伟春、吕嘉、王进、张弦等,一年推出中外两部歌剧制作……这让我们又看到了郑小瑛另外一条民间歌剧创业之路。
如今,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所做的一切努力,早已不再是为个人成就的锦上添花了。
2011年9月22日至25日,郑小瑛带着最新制作的校园歌剧《紫藤花》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演出,抒情、清雅、优美的音乐,简单到只有两个角色的剧本,精致到只有十来人的乐队,简约到只有两株茂盛的紫藤花布景的舞台,让我们这些看惯了大制作歌剧的人,重新有了一种心境回归到校园时代的感觉。而这也正是郑小瑛用心良苦的目的所在,“我想用这种有着青春情怀的故事,以这种简便的方式,把歌剧这门贵族艺术带进校园。”
《紫藤花》在国家大剧院的第二场演出,她坚持让厦门的“草根演员”担纲剧中的两位男女主角和两位男女歌者,他们有的是来自艺术院校声乐系的老师,有的是在校学生,还有热爱歌剧的企业家。郑小瑛说,为了来大剧院演出,请明星演员,那不是她的目的。“我希望能够培养年轻演员,这些草根演员参演,一定会激励更多的人来关注歌剧,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这个事业才能发展。”
为了普及她的“阳春白雪”,郑小瑛已忙了几十年,“还要再干几年?5年?18年?18年太零碎,算了,20年吧!”郑小瑛笑了。看来,郑小瑛的生命交响曲还远没有接近尾声……(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