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英(左四)在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颁奖仪式上
2011年12月3日,第八届金钟奖在广州落幕,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荣获终身成就奖。
郑小瑛1929年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6岁开始学习钢琴。18岁那年,如父母所愿,她考上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生物系读预科。然而,郑小瑛却一心要去解放区干革命,为此不惜三次从家中逃走。到了部队,有音乐功底的郑小瑛被分到了文工团。当看到一起合唱的女兵们都不识谱时,她自告奋勇打起了拍子,就这样误打误撞地干起了指挥。
1955年,郑小瑛成为苏联专家挑选的合唱指挥学员中唯一的一名女生;1960年,她改学交响乐指挥;1962年,在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她指挥公演了歌剧《托斯卡》,成为第一个登上国际歌剧指挥台的中国人;上世纪70年代末,她指挥用汉语演唱的法国歌剧《卡门》,震惊世界乐坛。
她是青年指挥家的良师,目前活跃在国内外指挥舞台的指挥家吴灵芬、陈佐湟、俞峰、胡咏言、吕嘉、王进、高伟春、彭鹏等都曾师从于她;她是深入民间的音乐传播者,毕生致力于高雅音乐的普及和传播。
2011年9月23日,国家大剧院小剧场,时隔30年后,经典歌剧《伤逝》校园版《紫藤花》在这里重新绽放。只是与所有歌剧演出不同的是,演出结束后,指挥没走,演员没走,很多观众也留了下来。在随后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国家大剧院小剧场里快乐洋溢,笑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好像这里刚刚结束的不是一场严肃的歌剧。
郑小瑛的“另类”离不开一个“创”字50岁开创“郑小瑛模式”,60岁创建爱乐女乐团,70岁创办厦门爱乐乐团,耄耋之年又创办了厦门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
郑小瑛笑称,其实她的“另类”只为一个目的普及高雅音乐。“我不愿意看到‘阳春白雪’永远‘和者甚寡’,我相信‘阳春白雪,和者日众’,我希望更多的人爱音乐,懂音乐,只是想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们补一点课而已。”这一课,郑小瑛一补就是3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