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首轮演出取得热烈反响和较高口碑之后,百老汇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的中文版日前登陆北京,将连续演出80场。该剧悦耳动听的音乐、动感十足的表演、质朴华美的舞台、本土化的移植演绎,着实调动了观众的观剧热情,也让那些致力于中国原创音乐剧事业发展的人看到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可以说,中文版《妈妈咪呀》的演出既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也促使我们思考音乐剧在中国的生存方式、发展路径及市场潜力等问题。
市场规则是音乐剧艺术的生存法则
虽然欧洲的“古典音乐”(轻歌剧)和“通俗表演”(歌舞杂耍)是音乐剧的亲生父母,而且音乐剧诞生在英国,叙事整合音乐剧美学形成于美国,音乐剧产业的大本营也在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但是近二三十年来音乐剧已超越了国别的界限,不再只是西方的舞台剧形式了。当代音乐剧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是一种国际性艺术,代表着一种国际现代文化;当然西方音乐剧在艺术和产业两方面的成功发展经验,的确也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很多关注中国音乐剧的人都执著于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用国际性的语言和现代性的理念讲述动人的中国故事,这大概是每位中国音乐剧人的理想。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们对“舶来品”都怀有一种“民族化”的情怀,但音乐剧艺术生存的法则是市场规则,这是一种国际规则。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引进西方音乐剧,当时引进音乐剧的名义只是“中美文化交流”。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文化和艺术的市场意识已经不被排斥,音乐剧的名作引进和本土创作才刚刚开始建立了市场的观念,但距离“国际规则”的创作和运营体制还相距甚远。音乐剧本应是一个需要在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的大众艺术形式,是以戏剧性为根基,使音乐和舞蹈得以充分发挥潜能,再融合相当的舞台效果,并把这些因素整合为有机统一体的、满足观众视听多重享受的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娱乐产品。然而,中国一段时期文艺创作和演出都受到“政府办文化”指导思想的影响,直至到今天,有些地方的艺术创作仍被看做是“地方名片”和“政绩工程”。这些概念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剧演出的概念似乎是不搭的。
在民族化与世界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中国既有古典的歌舞剧传统,更有丰富的民间歌舞剧传统,而音乐剧的追求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作出现代的中国风格歌舞剧。现代化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内源”和“先发”型现代化,再一类是“外源”和“后发”型现代化。但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而今的“现代性”不再只是“西方的”了,它也有了两个含义,一是“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现代性”,二是“民族的现代性”。前者表示中国也可以向世人展示中国的现当代文化;后者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下全球化的格局中如何发展进行的思考。由此说来,多样化的中国音乐剧也可以有两种大类型,一类是用“国际性”的现代通用语言讲述当代中国人的故事;二类是用带有“国际性”特点的民族特有语言讲述中国民族特色的故事。
音乐剧是一种城市文化,但并不代表音乐剧只能局限于现代都市题材,古代的故事、地方的传奇都可以成为音乐剧创作的素材。认为由于音乐剧通常采用流行的音乐、舞蹈表现形式,所以当代都市题材更为合适的看法是对音乐剧的误读。其实,音乐剧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题材处理的技巧、方法和手法上,在选材的内容方面主要体现为现代的人文价值追求。以当代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为例。该剧在选材上的勇气和剧本的文学性就非常值得中国民族音乐剧创作借鉴。该剧爱情挫折点不是来自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来自于女性、男性自己的选择。虽然也是三角恋、男追女的故事,但大胆直白的爱情表白,女性的自主意识,男性自我转变和勇于担当,在当今主流的戏剧舞台上确是不多见的。实际上,分析历史上优秀的音乐剧,千差万别的题材其实都表现了一些人类共同的情感诉求。尽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做事方式,但也有很多共通的东西,比如说共通的情感,共通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