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宗教乐舞
“藏彝走廊”中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是与宗教紧密联系的,宗教浸透于社会生活中,区域内的宗教既有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格鲁派)、本波教、道教,也有许多属于民间信仰的诸如纳西族的东巴信仰、彝族的毕摩信仰等原始宗教。这种信. 仰、生活不可分离的状态使“藏彝走廊”中的乐舞和宗教仪式与民间信仰活动联系在一起,成为了“藏彝走廊”乐舞文化的—个基本特色。
以藏族宗教音乐为例,其宗教音乐由诵经音乐、羌姆乐舞音乐与寺院器乐音乐等三部分组成,而其中又以羌姆乐舞音乐最具特色。羌姆源于藏族原始宗教本波教,是集音乐、舞蹈、面具、服饰、舞谱、乐谱及喇嘛教仪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本土宗教艺术表演形式,每逢寺院表演羌姆乐舞,参加者人数可多达万人,寺院内外人山人海,形成盛大而隆重的宗教节日活动。羌姆乐舞以驱鬼镇邪为主旨,不仅能渲染出宗教祭祀礼仪的庄重气氛,还有表演宗教故事的功能。羌姆乐舞所使用的乐器与民间音乐使用的乐器及乐队组成形式差异明显,并且不同寺院的羌姆乐舞的程序、内容、角色、面具都有差别,并且均规范、复杂,表演呈现出神秘性、艺术性及震撼性特点。由于它鲜明浓郁的雪域色彩和高原风格及体现出的藏族特有文化特色而极具艺术价值,可以认为l10“羌姆”已经成为“藏彝走廊”宗教乐舞的典型代表之一。
(三)其它独特的民族音乐种类
除了上面提到的民族音乐形式,“藏彝走廊”地区还有很多独特的民族音乐种类。比如“都火”是彝族火把节中惟一流传在凉山腹心地区的女子集体歌舞,“都火”与原始宗教和巫文化直接相连,融汇了彝族的生产民俗、生活民俗与精神民俗,反映出彝族原始母系社会及氏族“英雄时代”的历史影子。
此外,羌族的民歌也极富深刻的历史承载性。这是由于羌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长期战乱和大规模的民族迁移,使羌族民间音乐成为承载羌族民族特性的关键载体。加之羌族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其民间音乐的成为研究区域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素材。并且羌族聚集地的很多地方是羌藏共处,所以有些地方的羌族民歌和藏族音乐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纯朴、粗犷、深沉、天真的音乐风格 。
而“国哇”则是一种流传在青海玉树地区的藏族武士舞,是一种严肃的有着深层文化内涵的乐舞,是玉树历史、文化、宗教的一个缩影。其独特之处在于其表演者必须是当地成年男子,禁止向外人传授,禁止妇女传唱和表演,并且它是由民间艺人表演、寺庙宗教乐队伴奏的一种特殊民间歌舞,是典型的“政教合一”、“神我同乐”的艺术形式。
“藏彝走廊”地区民族音乐还具有某些独特的沟通功能,比如“会说话”的口弦在这一区域的彝、哈尼、拉枯、纳西等民族中较为流行。口弦的社会功能首先表现在人们用口弦来表现谚语、故事或摹拟鸟类的歌唱、动物的叫声而给人带来的喜悦情绪;其次,青年人谈情说爱时,常用口弦来相互倾诉内心的思念、痛苦;第三,则是在一些祈祷仪式上向神演奏,用音乐来感动神,感谢神灵的恩赐。除此之外,还有广泛流传于云南境内的白、彝、纳西等民族中的洞经音乐、傈僳族的“刀杆节”、“本其儿括切”歌舞、“尼帕”演唱的宗教音乐,怒族的“窝得得”乐舞、“怒族锅桩”,安多藏区的“勒”、“格尔”民间歌舞,平武白马藏人号角式音列民歌以及东巴仪式音乐等众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在此限于篇幅不再详述。总之,“藏彝走廊”内的民族音乐极具独特性与多样性特征,具有很高的保护与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