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音乐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藏彝走廊”民族音乐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亡,生生不息地走到现代社会,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开展“藏彝走廊”民族音乐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该区域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能够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复杂性。同时,也能够推动我们将“藏彝走廊”民族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放在中华文明的整体文化框架中来探讨,这将使异质优秀文化因子相互碰撞,进而进发出新的生命力。“藏彝走廊”区域民族音乐文化积淀着许多可持续发展思想、方式、行为,对它们的发掘、继承和弘扬,能够对中华当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启示性作用。此外,这样的研究对于促进和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也将产生积极作用。
由于“藏彝走廊”独特的地理特征,来自多学科、多角度的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已经有学者认为,从“藏彝走廊”这一角度来探讨乐舞问题对于民族音乐学界是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但在某些人心中,仍然存在“民间音乐落后、不科学”的观念,提倡和保护民族民间音乐甚至被视为保守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令人担忧的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文化资源开发,这些独具特色的音乐资源正在或已经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逐步消失或变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民族文化的同化。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加快,这些地区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异族异地的文化因子大量涌入,原有的民族文化在强大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显得太过弱小,因而出现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的现象。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我们往往能看到流行音乐取代了传统音乐,“时尚”歌舞占据了民族舞台。以往作为民族地区生活内容的音乐,重要性已经大不如前。
其次为民族文化的商品化。特别是在旅游市场上,民族文化的舞台表演艺术化、程序化,是目前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它虽然在当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但致命弱点便是日益商品化会使民族文化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如原本只在特定的时间、场合,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宗教乐舞、弦子舞、锅庄等民族歌舞,在经过舞台化包装后,打破了传统文化特性,内容上被压缩后随时出售给旅游者观赏。表演者所奉献给大众的只是民族文化的外在形式,缺乏内在的深层次寓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旅游者求真的心理需求。长此以往,不仅旅游市场会逐步萎缩,民族音乐文化也会面临消失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