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思维之音响结构体现
录入时间:2012/1/10 18:10: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张宏宇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 讲师)
内容摘要:
本文总结了中国艺术审美思维中的两大重要范畴——意境之美和思维之形象性。这些美学思维贯穿于中国作品艺术创作,自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创作。但音乐自身存在的非语义性原则决定它不能直接表达美学思维或传递情感体验,而需借助联觉活动引起人类情绪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联想活动介入,达到哲理、思维活动的呈现。因此,美学品格的显现在创作和演奏时要通过包括调式、和声、复调、配器、织体等多种形式在内的音乐音响组织形式的运动具体体现。本文试着一一做出具体分析,旨在为一二度创作者的中国伴奏作品民族化表达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音响结构、意境、形象思维
对于艺术歌曲这种综合演唱形式,与歌唱部分地位同等重要的钢琴伴奏,是形成艺术歌曲整体审美品格的重要方面。艺术歌曲起源于西方,对于中国创作者和演奏者来说,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也经历了西学东进的漫长演变过程。不同于传统的西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国作品从它萌芽的上世纪初起,就显露出“中西结合”的艺术特点。无论是由民歌、民族器乐曲改编的声乐曲作品,还是民族化的原创歌曲,都力求在保持西方艺术歌曲伴奏织体的丰富性和艺术性原则的基础上,达到音乐语言、神韵上的民族化特征。这种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中关于艺术作品总体气质、形象、结构等问题的内涵。但思维观念毕竟是“形而上”的界定,归根结底它应体现在伴奏一度与二度创作时对音响形式要素的创造性处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