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思维之音响结构体现

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思维之音响结构体现
录入时间:2012/1/10 18:10: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2、配器

  中国音乐创作思维中的形象化,在配器中经常应用的直接对应写法也可见一斑。直接对应手法指的是作曲家找到音乐音响和人类经验对于某种事物特征所具有的相关性,将其艺术化的表现出来。这种对应既可包括作者通过配器对对象声音的直接模仿,如用钢琴音型模仿鸟叫、马蹄声,也可以用来描绘对象所伴随或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音调。比如某些歌曲提到毛主席,伴奏部分演奏“东方红”曲调让人眹想到伟人的形象。张世荣词,樊祖荫曲的《牧野的早晨》是一首描绘草原晨曦,歌颂牧民幸福生活的抒情歌曲。在歌曲的钢琴前奏部分(见谱例5),作者用左手三连音反复跳动,描摹了大草原上远处奔来的马蹄声,而右手一连串的分解和弦,既可以理解为清晨逐渐消散的星光,又可以听成对晨鸟朝啼的模仿。一幅美丽牧野清晨的景象迅速呈现。这种对应手法可快速提高表现对象的形象性特征,让人产生具象的形象感觉,对于歌曲伴奏这种艺术形象明确、具有具体文学指向性的特殊器乐形式,再适用不过。

  可见,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关于意境美和形象思维等美学思维的呈现,归根结底应该体现在包括和声、复调、配器、织体等具体的音乐音响表现形式上。作为演奏者的我们在理解这一问题时,除了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的重要思维范畴,更应体会其在音乐基本组织形式中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二度创作中的美学思维表达才能不流千空洞的口号。我们用“弹出美”的过程辅助演唱者“唱出美”,听众才能从中“听出美”来。

  参考文献:

  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陈语:《黄自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和声民族化的探索》(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12月5日。

  田里:《〈春思曲〉的演唱剖析》,《艺海》,2009年第9期。

  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女主人公。

  张前主编、周海宏著:《音乐美学教程》,2002年版,第118页。
      (编辑/石磊)
      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