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思维之音响结构体现

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思维之音响结构体现
录入时间:2012/1/10 18:10: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一、境之意蕴

  中国传统美学、诗学、音乐学等领域都存在着意境这一范畴。所谓“意境”,强调的是创作氛围、作品情境中的意蕴。它不以表现对象的具体样态为审美彼岸,而强调意象之美感,虚实之变化;不以主体或单独对象的独立彰显为目的,而追求气韵生动、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和西方艺术擅长的单个艺术形象表现不同,中国艺术中的意境更多体现的是多个形象的整体呈现,通过传达形象间的虚实相生,体现出生命状态的交融与律动。中国艺术歌曲的作曲家们深谙传统美学思维中意境美对于传达作品民族化特征的重要作用。他们在创作中有意识追求这种境界的营造。

  1、和声

  在和声构成上,中国传统的调式音阶在五度相生律基础上产生,因此不同于西方的三度叠置的和声思维模式,中国歌曲的伴奏大多建立在非三度叠置的和弦体系上,即四五度关系的和弦叠置,或对三度关系的和弦进行变型处理,以此打破三度关系和弦的和声感觉。四五度关系的和弦在和声排列上可密可开,由于四五度所具有的空洞的音响效果,用这种和声来诠释古典诗词中深远的意境、虚无的幻象和幽深的水墨画境最为精妙。这时的乐曲配器往往淡化了和声功能,而富有一种中国色彩式的音响,灵气十足。四五度叠加碰撞的不协和因素也赋予了作品动力性。黎英海为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所谱写的艺术歌曲中,我们不时能听到这种四五度关系和声(如谱例1本曲第4小节处和谱例2第12 小节处)。水乡夜晚宁静的景象和诗作者凄清的羁旅灵魂,在中国式韵味十足的和声处理中被烘托得寂寥而深远。

  比起纯粹的四五度关系和声,对三度关系构成的和声适当进行变型处理,用加入和弦外音、省略音、不同和弦叠置等方法,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者们最常运用的方法。这种做法不但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西方和声体系中立体化和声思维所带来的丰满结实感和动力性特征,同时避免了照搬西方传统的和声功能体系与五声调式体系在音乐色彩感上的矛盾。

  黄自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许多作品,为这种思路下的伴奏和声写作提供了后人广泛借鉴的思路。如他为同时代诗人韦翰章的词创作的《春思曲》的第二段(见谱例3),多次使用了不断偏离调性的附加六度变音和弦,复杂变化的和声流用分解和弦的琶音音型呈现,生动描绘出春风摇曳,柳枝轻舞,女子小楼独倚,面对欣欣向荣景象却无奈孤寂度春时,所产生的惆怅与迷惘。作品意境在丰富的和声变化中尽显。可见,以西方和声体系为基础,运用变音化处理,避免它与中国式曲调在风格上的不统一,真正探索出符合中国音乐思维又具有时代性特征和广泛接受度的伴奏和声,是作曲家们一直试图达到的高度。

  2、织体

  除了和声方面,伴奏织体的写作,也是营造和构建整个声乐作品中国式意境美的关键因素。在作品的织体写作中利用多声的旋律和声部交织,构成或明朗稀疏,或浓郁厚密,或多种色彩整合的织体结构,有助于伴奏中对民族化意蕴情境的展现。比如上文提到的黄自的《春思曲》,前奏和第一段右手用悄悄潜入的八分音符和弦,细腻勾勒出春雨夜湿漉漉的景象和微寒的心情。第二段起,右手的密集琶音音型仿佛是对雨夜描绘的继续,也可以理解为春风吹来的声音,同时流动起来的音型仿佛是现实中的微风,吹动了杨柳枝头。左手开放排列的八分音符琶音如摇曳的柳枝。音乐进行过程中,和声的复杂化和音响强度的增加也让演唱者的情绪激动起来,吐露出对远方情郎的思念。缱绻慵懒的形象此时变得凄楚婉转。但对中国古代怨女的刻画毕竟不是西方歌剧中感情表达强烈的巧巧桑,这种激动很快平息。音乐再次回到了雨滴有规律的滴落声,失意与思念的情绪渐渐在雨中淹没。这种结尾的织体处理符. 合中国古典艺术中含蓄而精炼的美学标准,也勾勒出深幽古朴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