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思维之音响结构体现
录入时间:2012/1/10 18:10: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二、思之形象
上文谈到,中国艺术思维中注重意境的营造,善于用虚实的对比来传递悠远的意蕴。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意境的传达和情绪的表现不同于西方意境学说中的抽象思维,而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汉语言文学以象形推衍构字,中国画以有意蕴的具体形象为创作蓝本。音乐则是通过音符符号,表达具体的音乐形象。中国音乐表达中的“意象”也是在强调意蕴的基础上,不忽视“象”的存在。在形象性的对象传达过程中,不忽视意境的构造,正所谓“意象具足”,这是中国艺术作品追求的极高的审美境界。我们可以通过两方面来透视具体音乐音响组织形式上呈现的形象性的表达。
1、复调
首先是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复调技法。中国民族音乐以单声音乐为主,线性思维占据着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思维的重要地位。但丰富多彩的支声式复调、少数民族复调技法等,还是为中国歌曲钢琴伴奏中的复调化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民歌、中国创作歌曲的钢琴伴奏写作中,各种根据主曲调基础上加花变奏、装饰性处理的支声复调伴奏织体,与演唱曲调若即若离、时分时合,大大丰富了伴奏音乐的表现力,让音乐形象更加丰满。此外,许多在民族化曲调的基础上,将西方严谨的对位写作技巧和中国复调技法相结合的复调伴奏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伴奏用相对独立的旋律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思,不但赋予音乐以连续、不间断的效果,更同时用人声和钢琴塑造了相互交织又彼此独立的多重艺术形象。谷建芬作曲,晓光作词的《那就是我》是一首以思乡为主题的抒情歌曲。在八段音乐的开始部分(见谱例4),作者就运用了复调写作原则,在钢琴高声部奏出一条相对独立的乐思,与演唱声部的自由的,带密集尾腔的节奏不同,钢琴复调部分气息更为宽广悠长,像同样具有思乡情绪的重唱者,被演唱者勾起了思乡之情,静静倾听,不时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