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系统地编写适用教材,完善教学大纲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虽然许多高等艺术院校为表演等专业开设了"舞蹈形体训练"课,但是部分授课相对缺乏具有针对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大纲。从课程设置的整体形势上看,"舞蹈形体训练"课处于相对分散与无序的局面,教学任务与目的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诚然,"舞蹈形体训练"课是一门起步相对较晚的课程,尽管课程设置由来已久,但是对其"严肃认识"却是近些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关该课程的构架和学术上的基本建设,确实还处于一种有待于全方位开发的状况,其中,建立教学大纲和编写适用详实的学科教材是目前最为棘手与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于教学大纲,笔者认为从前文所提出的"目的性"与"重要性" 当中进行一定的归纳就可以获得,而学科教材的编写应该说是学科建设最为迫切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声乐表演专业的"舞蹈形体训练"课的教材是一种相对吸收舞蹈专业教学内容与声乐表演的实际需要相互结合的学科范本。其中,如何科学地把握授课的内容成分与比例关系,如何适度地融合古今中外相关的舞蹈艺术,如何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及进程,都有待于在编写出的教材当中有所反映。因本文的篇幅所限,所以本文包含教材编写中所应包括的基础部分,以及结合笔者多年来在此专业上的教学积累,还有在该课程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容和类别方面提出自己一些归纳性的总结,并将其充实到不远的将来出现在舞蹈形体教学课程的教材之中。
1.身体基本素质的训练:从地面训练与扶把训练开始,由浅入深的进行。其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基础动作的练习,重点解决坐、立、行、开、绷、直等基础动作,改掉平时积累下来的不良习惯,锻炼学生身体的自如性和自控能力,并建立起正确的形体状态认识。
2,.身体形态在直、立、行状态下的训练(在直、立、行状态下的开、绷、直训练):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直、立、行状态下"手"位的练习,例如中国古典舞中的手位,像云手、顺风齐、托掌、按掌、提襟的训练等,还包括芭蕾舞中七种手位的训练,其二,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脚位的训练,同时还必须结合各种节奏与步伐和舞步的训练,重点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姿态直立的基点,并通过对"脚位"的训练,树立起在自如状态下挺拔的身体形态和仪表气质。
3.坐、立、行、转与手、脚、眼、头配合动作的训练:这一部分重点解决如何掌握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走韵相"的问题。通过手、脚、头、眼之间的相互配合与运动,塑造肢体形态的造型性,它主要包括"动"与"静"的不同造型和行走中的流动造型,"头"与"眼"运转定神时的相互配合。这种训练的作用和目的就是力求使学生在掌握外形状态的过程当中,通过突出人体在表演艺术中的主要部位的展示,达到在精、气、神、形上的有目的的学习与运用。
4.各国各民族的礼仪动作训练:看似简单的礼仪动作却是检验一个表演者的重要环节。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一些中外礼仪,通过礼仪训练可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掌握各国各民族礼仪的基本种类、形式与规律,得体地把握其中的分寸与尺度、气质与风度、格调与神态,以有利于在声乐表演中正确地使用和协调整个演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