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的定义是承认人的多样性,这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所在,人的平等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社会多元价值,因而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主张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相待和相互尊重。认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传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不同经历相互渗透的产物,而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国家内部各民族、各群体不同经历相互融合的结果。这体现了一种文化观与历史观。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会议上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标志着全球已达成提倡文化多元性的共识。标志着21世纪的今天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重建与回归。因为本土文化体现了民族灵魂的本质,并构成了此后文化发展的基础。每个民族、国家都将立足于自身的音乐文化的历史与世界交流,并面向未来。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保持发展自身音乐文化,共同形成了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化。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前提和需要,同样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延续的条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客观事实,横向看,南北跨纬度近50°,东西跨经度60°多,地域辽阔,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造就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特色。自然环境的显著差异,滋生出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纵向看,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有4000年之久,社会的更替、历史的变迁等等因素,造就了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而形成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与多元性。马秋华在民族声乐方面提出的"符合当前多元文化共存"观,就体现了当今的文化价值观。在观念上拓展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视野。
(二)传承文化
“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每个民族长期思维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历史沉淀和结晶,它的生存不灭自有内在依据。因此,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源头”乔建中在《中国经典民歌鉴赏指南》的序中说:“由‘文化’的定义我联想到对民歌的认识,因为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管他们住在高原、山地、平原、海滨还是森林、草原,不管他们选择何种生活、生产方式,也不管他们的历史有几百年或几千年,他们都会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独有的歌声。是世界上许多古老的‘原发点’”。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当今民歌、传统文化传播的最佳形式之一是民族声乐,它来自人民,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基础。马秋华在民族声乐教学上融入多元文化观念,重视挖掘民族声乐作品——民歌、民歌素材的创作歌曲,研究不同风格的民歌唱腔,诠释不同风格民歌文化,拓展声乐教材内容、范围,促进教师与学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她的学生蒙古族歌手,萨仁呼演唱的蒙古族民歌长调,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组金奖、文化部全国声乐比赛声乐文华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武警文工团王庆爽演唱的《断桥遗梦》、《千古绝唱》、《梁祝新歌》等一曲曲少数民族民歌与传统文化的创作歌曲,迅速在全国髙等艺术院校和中国老百姓中的传播开来,雅俗共赏。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也说明多元文化的民族声乐正在更大范围地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