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个性
马秋华所提出的"符合当前多元文化共存的个性化",从民族声乐艺术与民族声乐教学两个出发点来讲应该是包含民族文化的个性化、演唱整体风格气质的个性。它们相互密切联系。
1、民族文化风格的个性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使其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个性。原生态唱法的语言、内容、形式和技巧是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的根基和个性的体现,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马老师在保持其原有的、鲜明的、个性的民族演唱风格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合理调节学生的呼吸方法和共鸣腔体运用,使其演唱风格更具时代审美特征。央视青歌赛民族组金奖原生态歌手、总政歌舞团的藏族歌手索朗旺姆、唱到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蒙古族歌手萨仁呼;在2009 年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歌曲大赛的夺魁、两届青歌赛获奖的总政藏族歌手阿鲁阿卓等,都在表现、诠释、传播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保持更是发扬。
2、演唱整体风格气质的个性
这主要是从声乐教师教学的特殊性来讲,在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 善于发现、保护、发挥学生的气质噪音特点,这是马老师一贯强调的,在对所教学生在兴趣爱好、整体形象、内在气质、发声腔体结构、音色等等方面,进行了解研究,在科学共性的发声训练的基础上,从作品选择、语言与演唱风格、形象设计等等全方位进行个案培养。正如马老师所说的:“当老师发现好苗子后,就要给他进行定位,明确他合适什么,合适往哪方面发展,包括他的外形,是‘大笑’合适他,还是‘微笑’合适他。她是冷面好,还是热情一点好,我们都要给他提出建议。定位之后还要设计、包装,在比赛这个大平台上拼的就是修养、风格和感染力。……怎样去和市场接轨,这也是我需要思考的,……”
(四)发展创新
民族声乐专业从1956年在沈阳音乐学院开设,它扎根于传统声乐,历经了我国一辈又一辈的专家教授的摸索与创新,一代又一代民族歌唱家的努力,创建出"符合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符合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中国民族声乐体系"。今天的民族声乐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审美情趣、民族精神、文化气质,它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人格精神。金铁霖说“民族声乐对时代有贡献。它歌颂伟大的时代,相对来说比别的音乐表演形式更直接一些。”马秋华的教学理念就是在继承中顺应时代的创新,扩大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包容性。
二、马秋华声乐教学理念的价值
(―)于民族声乐事业
樊袓荫先生对民族声乐教育作出指示:为了适应新世纪建设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传承中华民族声乐文化,繁荣民族声乐艺术,对民族声乐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改革。改革的立足点即要针对20世纪民族声乐教育中的不足,大力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又要结合当今全球文化发展和国际音乐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做出统盘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