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秧歌剧演唱的时代化特征
首先,秧歌剧演唱的内容不再是旧秧歌中描绘情爱之类的个人思想情感,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它包括群众积极投入生产学习过程中的事件;军民团结一致和敌人斗争的英雄事迹;歌颂战斗英雄的伟大形象;赞扬边区生活的美好景象等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故事。因此,演唱上摒弃了过去旧秧歌中适合表达个人情感的小腔调的演唱传统,改用一种大气、豪迈的演唱方式来诠释新的主题。正因如此,这种时代化特征是由秧歌剧的戏剧内容决定的。崇髙的社会使命感,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令秧歌剧的演唱风格必须不能局限在以往的道路上,应当以一种崭新的艺术表现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
其次,秧歌剧的演唱不仅有独唱、对唱,还加进了合唱形式。这种手法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欧洲音乐文化传入的影响。在西欧歌剧表演中,合唱是必不可少的演唱方式。将合唱这种形式引入到秧歌剧的演唱中,体现了新时期吸纳外来音乐文化的时代特征。例如,秧歌剧《刘永顺》(谱例六)中,有一段是表现工人齐心协力赶工打铁的情节,这个唱段是采用男声三部合唱的声乐体裁创作的。主旋律是一种劳动号子的音调,只用三个音1 、 3、 5构成了整个乐段的主题;节奏以方整的八分音符重复列进为主,形成动力性很强的韵律。这个唱段的演唱风格类似劳动号子,一字一句彰显了顿挫有力之感。歌词上,主唱和伴唱较多地使用劳作喊号时的拟声词“嗨”、“呼嗒呼嗒”,这种唱词从侧面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劳动场面,这种红红火火的劳动场景也体现了根据地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风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有别于其他秧歌剧唱段,这个唱段在主旋律下方配有当时较为现代的和声唱法,三个声部层次鲜明的混合在一起,互相融合却又能够相互区分出来。这比以往的秧歌剧演唱更接近于较有艺术水准的声乐表演,音乐风格浑厚、饱满、宽广,在展现工人们积极劳作、豪迈大气精神风貌之同时纳入了当时抗战合唱歌曲的演唱方式,尽显时代化艺术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