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秧歌剧演唱的时代化特征还体现为对表演艺术的容纳。原来旧秋歌在演唱时常有表演动作,多半是一男一女互相对扭,按照秧歌的传统织体语言来表演的,相对程式化。通过对现有秧歌剧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的研究,不难看出,旧秧歌中对扭式的动作已经转变成带有剧情式的表演。例如在《兄妹开荒》中,哥哥和妹妹扛着锄头,挑着扁担,踏着乐曲的节奏边走边唱,将劳动生活的真实过程搬到了舞台。此外,它们还尝试了一些话剧演出的经验,采用“写实”表演。剧中有很多生活化故事情节,比“吃饭”、“整理行头”等一系列劳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琐事,都由演员带动作的表演唱展现了出来。张庚同志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记录到:“锣鼓声中扭着秧歌商场,既热闹又能表现开荒的乐观情绪,下场时妹妹挑担,哥哥扛锄,扭着‘龙摆尾’下去”。老百姓都高兴地说,“把咱们开荒生产的事儿都编成戏了! ”的确,在延安根据地文艺生活蓬勃发展的时期,艺术表演的风格越来越多地趋近于反映群众生活,通俗易懂。演唱上,首先要从听觉满足大众口味,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同时,为了将秧歌剧作品作为更具有欣赏趣味的艺术类别,文艺工作者还要考虑到演唱时丰富化、形象化的表演。而带有剧情表演式的秧歌剧演唱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拉近了表演者和观众的距离,产生了共鸣,符合新时期对文艺形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2、苏一平、陈明主编,《延安文艺丛书第七卷,秧歌剧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秧歌剧”词条,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
4、李波,回忆延安的秧歌运动,《人民音乐》,1958年02期。
5、马可,夫妻识字,《人民音乐》,1977年,01期。
6、于学伟,歌剧周子山杂忆,《中国戏剧》,1987年05期。
7、苏一平、陈明主编,《延安文艺丛书第七卷,秧歌剧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8、张俊谊,周子山和朱永山,《延安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9、张丹,浅析“眉户”唱腔结构的混合形式,《音乐天地》,2006年第10期。
10、张芳,浅述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概况,《音乐天地》,2007年第4期。
11、少仁,透过传统音符看中国歌剧,《OPREA》,2007年第4期。
12、谢丽,黄土地上的红色记忆,《四川戏剧》,2008年05期。
13、李红英,秧歌剧《兄妹开荒》对旧秧歌形式的利用与改造,《作家杂志》,2009年第8期。
14、孙建华,论现代民族歌唱艺术汲取戏曲演唱风格之显现特征,《音乐创作》,2009年第4期。
(编辑/石磊)
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