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昕
(沈阳音乐每院民族声乐系 讲师)
内容摘要:
秧歌剧是上世纪40年代在解放区兴起的一个艺术类别,它的前身陕北旧秧歌。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方针的指导下,产生了以《兄妹开荒》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同时也留下了至今广为传唱的经典唱段。作为中国声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秧歌剧中的声乐演唱融合了我国民族声乐乡土化、戏曲化、时代化的艺术风格,同时对西洋科学的演唱方法也有一定的借鉴。另外,秧歌剧的演唱还具有一定戏剧表演成分,这可以看作是后来歌剧演唱的前身。
本文通过对具体秧歌剧唱段的演唱及音乐分析,阐述了秧歌剧演唱的乡土化、戏曲化以及时代化艺术风格特征。
序言
秧歌剧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秧歌,经过专业艺术工作者的不断加工、改编,形成了带剧情的中、小型歌舞戏表演。据粗略统计,我国在上世纪40年代产生了几十部秧歌剧, 它们的题材多集中于根据地生产劳动、生活学习、歌颂英雄、抗日斗争等几个内容。秧歌剧是由几个不同唱段和戏剧表演随着剧情发展而穿插构成的。在音乐部分,每一段落都由声乐演唱来完成,大部分是独唱乐段,有时伴有对唱、合唱,并附有音乐伴奏。实际上,秧歌剧的演唱是整个秧歌剧的主体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秧歌剧的艺术价值。以往关于解放前中国声乐演唱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艺术歌曲和大型合唱作品的研究上,而对千秧歌剧作品演唱的研究却并没有引起学者的重视。秧歌剧的演唱无论从方法上或是风格上,都体现了浓烈的中国民间音乐的风格气息,它是连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艺术歌曲到后来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中国新歌剧的桥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从此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树立起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秧歌剧的演唱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其风格特点,这样,我们才能准确的继承历史传统,挖掘其潜在的艺术空间,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秧歌剧演唱的乡土化特征
所谓乡土化特征,是指艺术作品带有乡村文化特征,未经过城市化改良的那些颇具田野气息的艺术风格。从上述优秀的秧歌剧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明显的乡土化特征:内容取材于农村生活,语言来自地方方言,曲调深深地植根于民间音乐之中,无论是叙事性唱段还是抒情性唱段,都包含了浓郁的陕北民歌、民间戏曲的音乐风格。一些特征性音调让我们立刻体验出,这就是最地道的陕北秧歌剧。这些秧歌剧并不是简单地从旋律、节奏上吸纳了民间音乐音调,而是将陕北民间音乐深层次的音乐精髓移植到作品当中,显现出浓郁的乡土味道,这种韵味,真切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听众。本文旨在通过对唱段演唱的艺术分析,来解读“乡土化”艺术特征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