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钧球展示第13届意大利斯特拉迪瓦利提琴制作大赛优异证书
在番禺大石一个普通的工业区,偏安一处的广州波韵乐器厂并不起眼,不过最近这家工厂却出了位名声大振的人物——麦钧球获得了国际提琴制造界的“奥斯卡奖”。
来自云浮的他有着广东人特有的低调和务实,面对记者的提问,显得局促而紧张,回答也很简洁。被问得急了,他说:“做琴就能做出来,但是讲不出来。”
广州琴师首尝“奥斯卡”
9月27日,第十三届意大利斯特拉迪瓦利国际提琴制作大赛的颁奖现场。麦钧球的师傅曹树堃坐在剧场的三层包厢里,忐忑地等待获奖结果的宣布,这次他带了弟子的6把琴来参赛,赛前徒弟麦钧球的琴呼声很高,曹树堃自信能有所斩获。
公布中提琴第4名名单的时候,现场响起“麦钧球”的声音,旁边的人提醒曹树堃“念到中国人的名字了,你怎么不去领奖?”他匆匆走下楼,可惜的是等到达台前时,已经开始公布其他的获奖名单了,“没有机会现场留影,有些遗憾。”
曹树堃马上打电话给徒弟麦钧球,麦钧球正在自己的小工作台上做琴,听到师傅带来的喜讯,他激动地说:“辛苦了15年,终于让我有了点成绩。”
麦钧球这次参赛作品中有一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而他的小提琴在比赛中名列第15名,也是所有中国参赛选手中获得的最高名次。
“广东三代制琴师,第一次在这个比赛中获奖,虽然不是金银铜牌那么风光,但是我们也已经觉得可喜可贺了。历史上,中国人只有张安一个人获过铜牌,麦钧球也是这次比赛中唯一一位获奖的亚洲人。” 曹树堃说。广东省乐器协会常务副会长李爱群评价说:“在历史上,广东的制琴师在此项比赛中从未获得任何奖项,他的获奖对于广东制琴界有突破性意义。”
20岁入行耕耘15年
麦钧球制作的琴最大的特点是“手工好,看起来舒服、工整”,师傅曹树堃评价他“人沉静,能坐得住。话少,就是坐着干”。提琴制作是慢工出细活,精雕细琢的手艺,“制琴师要能坐得住,常常一坐就得一天”。而麦钧球这一坐就是15年。
1998年,麦钧球20岁,高中刚刚毕业,在同龄人还在读书的时候,他开始跟着堂哥学做琴,从学徒做起,每个月只有200块酬劳,工作也很枯燥。“提琴制作分取料、拼缝、制作、油漆、装配等几个阶段,我只负责其中一个工序,每天重复。” 麦钧球说。
刚入行手生,麦钧球用电刨刨指板的时候经常伤到手,血流出来,“自己找东西抹一抹,继续干活,疼只能放在心里”。学了一个半月,他就全学会了,其他学徒一般要学半年,谈及秘诀,麦钧球淡淡地说“喜欢,用心”。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