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形式有: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
2、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
3、学术访问等。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调查研究尤须突出科研资料的查找、收集、整理和索引工作。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调查研究工作应安排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即完成硕士论文前进行,累积时间为4周。调研工作前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拟定调查计划;调研结束后硕士研究生须写出调研报告,并由导师评定成绩。
八、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4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应至少有1篇论文在CN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应在第3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写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
(1)论文选题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同时又是研究生本人在学习和研究中有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的问题;论文选题应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
(2)本专业硕士生的论文选题应结合本学科发展的特点与优势,形成系列化。学科与导师应通过本学科、本方向硕士生的论文写作,推动和深化某一领域、某一课题或某一问题的解决。
(3)硕士生论文应在理论上有新见解,或在资料的占有分析上有新发展。论文应能反映作者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基础。硕士论文应达到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水平。
(4)硕士论文如有任何形式的抄袭现象,立即取消抄袭者当年的答辩资格。
九、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采取导师个别指导与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
教学工作实行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培养工作实行三个结合,即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结合、课程讲授与自学讨论结合、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结合。
鼓励硕士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拓宽视野、勇于创新,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强调学以致用,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指导教师要注意教书育人,充分调动硕士生的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
十、其它
1、凡以同等学力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须补修本科学生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2-3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不计学分。
2、本专业硕士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硕士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
3、本专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至少参加3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4、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河南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5、每位硕士生必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订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
6、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7、必修课程主要安排为考试课程,考试按百分制评定成绩。选修课程以考查为主,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记分制评定。具体考核方法按《河南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