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市场日趋细分的今天,作为小众读物的音乐图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规模得到了较大发展。尽管如此,中国的音乐图书市场规模其实依然很小,在整个图书零售市场的比重只占到1%多一点,市场容量大约2亿元左右,在全国图书分类市场中居于倒数的位置,远比教辅、文学、少儿、计算机、英语等类图书市场规模要小,而且其成长性也相对较差。
与其相对较小的市场规模相比,参与音乐图书市场竞争的出版单位却热闹得多。根据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2002年12月对全国音乐图书零售市场的调查统计,人民音乐出版社市场占有率为21.48%,上海音乐出版社为19.15%,湖南文艺出版社为13.37%,三家合计占有中国音乐图书市场的54%,形成中国图书分类市场少有的高度集中态势,说明三家社已成为市场公认的品牌社。至今,全国却有300余家出版社或多或少地涉足音乐图书出版这一领域,其中形成一定品种规模并拥有1%以上的市场占有率的大约十几家。不难看出,音乐图书市场在众多出版社眼中是一块新鲜出炉、要争而食之的蛋糕;同时,也不难想象,全国500多家出版社中一半多的出版社都涉足的专业性相对较强的音乐图书出版,因此,看清行业形势这本“乐谱”,出版社在音乐图书市场上才可奏出更强音。
同质化竞争严重
拨开音乐图书市场表面繁荣的面纱,我们却不难发现潜藏在涌动的暗流下的重重危机。
参与音乐图书市场竞争的多数出版社尚处于低成本市场竞争中,导致同质化出版成为音乐图书出版的最大问题。
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接近33万种,但新版图书仅为19万种。重复出版、跟风出版等同质化出版已成为中国出版界的痼疾。音乐图书的出版也很难幸免。以在音乐图书市场占据较大比重的钢琴教程来说,以《车尔尼钢琴教程》为名(或类似)的教材就有人民音乐、花城、世界图书、安徽文艺等数种,而被冠以“哈农”的钢琴教程同样也有花城、上海音乐、世界图书等多个版本;在学术含量较低的大众歌谱曲集类图书中这样的现象更加凸显,如以“红歌”为选题角度的歌曲集在全国就有不下几十种。
这种同质化出版,多由市场利益驱动所致。同专业出版社将关注力全部投于音乐图书领域不同,非专业出版机构因其主营业务所限,能在音乐图书市场投注的力量较小。这种短、平、快的做法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又使市场进入无序的低质量竞争状态,极大阻碍了音乐图书市场的良性发展。
与此相反的另一怪现象是,那些品种稀缺、确有出版价值的图书,如在音乐书中地位相当重要的总谱类图书市场上却很少。因为这类图书专业性较强,销量有一定的局限性,利润空间不大,非专业出版社囿于编辑力量不够,或者没有专业编辑队伍轻易不能涉足,所以许多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投入都比较小。
危机与创新意识不够
中国的音乐图书市场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初露竞争的端倪。与其他类图书相比,音乐图书市场的竞争犹如新兴行业初期的竞争,相对比较缓和,没有那么惨烈,这就导致出版社危机意识不足,创新意识不够。此外,在出书品种上多年不变,对已经销售多年的图书品种不愿更新换代,更不愿花力气推动市场的新陈代谢。
如在音乐图书市场常销不衰的《哈农》、《拜尔》、《汤普森简易教程》这类教材性图书,多是一些专业出版社的看家品种,可实际上在美国的畅销钢琴启蒙教材中,“小汤普森”仅排在第五位,很多教师早已不使用这套书了。可是,我们一代代的琴童仍在使用着。“市场决定出版社的出书方向”。“读者的惰性或者更明确地说不少音乐教师的惰性,国民音乐素质的整体欠缺,音乐学习的功利性,使新版图书的推广困难重重,即使它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这种情况下,在权衡了推广新品种要承担的风险成本和可以预见的销售已有品种所获的利益这两者之后,出版社大多选择了后者。
同时,专业类音乐出版社也缺乏对市场的培育意识。虽然音乐图书的特性决定了其市场状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出版社在培育市场方面的投入很少,对培育市场的关注也很少。以流行音乐类图书为例,市场上能见到的歌词曲集非常多,但学术类图书较少。因此,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培育新的品种,培育一个市场,是音乐类出版社亟须提到议事日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