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误区,购琴并非越贵越好
王国振提醒古琴爱好者,购琴需谨慎。他说:“古琴木质用料讲究,最好用老杉木制作。但是,用新杉木冒充老杉木,新手冒充老师傅的情况时有发生,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来。网上几百元超低价的古琴质量实在没保证。选购古琴的时候最好有专业人士陪同,谨防上当。”罗晋所在的复旦大学古琴社建议同学购买价位在千元左右练习琴,而她自己则有一台万元左右的演奏琴。她说:“古琴入门没有必要买昂贵的琴,随着自己技术和见识提高,对古琴有了解,再考虑换琴。作为古琴爱好者来说,我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再考虑换琴了。 ”
不过,记者也曾碰到初学者抱怨,说教琴老师口中 “8万到100万才算好琴,低于这个价就不用买了。 ”上海民族乐团青年古琴演奏员宓嵩杰介绍说,他目前所用的演奏琴并非天价,他早年购入的时候比较便宜,现在市价估计在5万左右。他说:“学习用古琴的价格大致与其他民乐器相当。随着传统艺术复兴,古琴爱好者越来越多。演奏水准到一定程度后就势必要再买琴,但古琴价格存在炒作的嫌疑,高价位确实让工薪阶层难以负担,这种情况对普及古琴是不利的。 ”
龚一先生认为,关注古琴的人多了,就有了社会基础,对于推广古琴必有好处,关键要规范市场,地方政府应该设法多做引导,一方面可以为大众普及专业知识,一方面也可使得古琴市场、教学等有序发展。
琴与情
从曲高和寡到家喻户晓,古琴热得很快。然而,一方面,学琴入门易,坊间自古有“千日琵琶百日琴”之说;另一方面,要辨认一把好琴并以合理价位购琴,又变得很难。
据说,在古琴的七根弦里,和音乐相关的只两根,另五根和弹者心中的文化相关。尽管看似进入门槛低,但相比于亲近古琴的热切姿态,能够弹好那五根弦的人太少。这与从文化的角度看当代古琴市场是一样的道理。在关于认琴、购琴和售琴的林林总总的乱象中,在动辄抬升到数十万乃至百万的价位中,当代琴的“价格生存”偏高,理性辨识一把琴好坏的文化眼光则往往缺位,更何况当代琴市中杀入不少“炒家”,也使得文化消费不断地滑向单纯的投机消费,甚至不乏混淆视听、垄断定价权等行为,让习琴者购一把琴,面临多重雾障。
很多人学琴,只是接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要真正保住当下不错的学琴势头,光有“非遗”名号显然不够,更要珍惜和呵护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情结,这就需要不断缕清古琴热中的误读。如果只是多了一批买了琴回家挂在墙上的“爱好者”,或是热衷于把它当作“硬通货”的炒家,古琴的复兴还真不容易那么快到来。(解放日报/伍斌 陈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