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古琴联系在一起的最形象词汇当属 “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然而,近年来随着大众对传统艺术所表现出的持续热忱,古琴在年轻白领和大学生中也不乏拥趸,各种古琴培训机构和销售商数量递增。同时古琴价格也水涨船高,目前当代名家制作的顶级古琴身价据称已经达到150万元人民币左右。古琴是否真如不菲价位般炙手可热?当代古琴价格到底是如何定出的呢?
作为“非遗”,贵乎文化价值
如今,古琴在沪上高校中逐步培养起一批爱好者。复旦大学古琴社前社长罗晋介绍,社团已经有些无法消化日益增长的会员人数。她说:“社团用老会员带教新会员的方式,义务教习古琴,现在我们的人手有些不够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学习古琴,我想这和古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无关联。”
2003年,古琴成为中国民乐器中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国家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先生介绍,古琴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他说:“古琴至少拥有1500年历史,存世曲谱三千余首,150部谱集,最早的曲谱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这是古琴的历史底蕴。古琴曲记录当时人瞬间即逝的思想感情,文化价值很高。此外,古琴拥有完整理论体系,因此被称为 ‘琴学’。历史上赏玩古琴的多为社会地较高的精英阶层,曲谱多出文人墨客之手。这使得古琴地位一直较高。”龚一将古琴和诗歌类比,他说:“古琴在审美上和诗歌类似。中国古代诗歌需要字字斟酌,给人带来的是内心的震撼,这和现在浮躁的娱乐方式完全不同。 ”
古琴定价,有人“抬”有人“疑”
由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巧的制作工艺,古琴一直身价不菲。不过,一台高档的哈斯三角钢琴不过售价40万,一些当代古琴的价格远高于此,这样的价格是否合理呢?
选购西洋乐器看品牌,而古琴优劣则取决于制琴师。上海民乐一厂厂长王国振说:“制作一把古琴的流程包括选料、处理、上漆到制作等,周期为两到三个月。目前古琴制作几乎全为手工制作,古琴价格就看制琴师傅的名气和手艺,古琴定价没有标准。”上海七弦古琴文化发展基金会会长杨致检则说:“历史上,古琴就是精英阶层的乐器,是小众化的。名家古琴和名家字画一样都是艺术精品,价格表明了它的价值。 ”
那么,天价古琴是否真的值那么多?龚一说:“这好比周瑜和黄盖,就是市场调节行为。 ”他同时认为,古琴高价折射出部分人“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观念。 “一些人完全不听琴音色好坏,只关注价格,认为越贵的琴越好。很多人学古琴其实是在附庸风雅,想炫耀。有些制琴师虽然名气不大,但是琴做得很好。价格便宜也能买到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