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流行乐坛35年
录入时间:2012/2/16 10:36: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考级]
1977年5月1日,广东出现了中国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电子轻音乐队,自此拉开了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序幕。走过35年,一部广东流行音乐史,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流行乐坛的发展与现状,无论是当年的歌星签约制度、包装策略,还是此后疯传的网络歌曲,广东始终走在全国乐坛前列。
尽管如今的乐坛,或者说整个文化产业,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但陈小奇仍然自豪地说,“广东乐坛,是唯一一个打到现在,流行音乐的红旗还飘着的地方。”
今年恰逢广州流行乐坛35周年纪念之际,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陈小奇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常务副主席陈洁明2月8日率队专程赴京,于北京广州大厦举行隆重的开春晚宴,与100多位在京的原广东音乐人、歌手齐聚一堂,开了一场“同学会”。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陈小奇透露,今年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数百场大中小型演唱会、大型展览、拍摄大型专题片及举办各类大赛等。
1970年代-1980年代 从翻版港台到唱自己的歌
1982年,由郑南作词、徐东蔚作曲,沈小岑演唱的《请到天涯海角来》,成为广东流行乐坛第一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原创流行歌曲,当时收录了这首歌曲的卡带在全国范围内销量直逼200万盒。此时在广州,一股新兴的原创力量正在蓄势待发。
谈到广州在内地流行乐坛上的超前地位,陈小奇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广州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自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与香港地区一水之隔的广州,与香港之间的民间交流多了起来,再加上录音机的兴起,港台不少卡带悄然通过民间渠道进入广东。当时在广东民间,模仿刘文正、邓丽君的歌手不胜枚举。
1970年代末,广交会吸引了大量的外商,但当时在内地,到了晚上几乎是一点娱乐项目都没有。1981年,在东方宾馆出现了音乐茶座,有专门的驻唱乐队进行表演,但当时这一娱乐项目专供外商,“市民不能入场,需要有外汇券才能够购票入场。”这种形式迅速在市场上引起热烈反响,其他酒店宾馆纷纷效仿,仅几年时间,广州的音乐茶座数量增加至75间,座位数已经超过当时广州所有的戏院座位的总和。
据陈小奇介绍,当时在音乐茶座驻场表演的基本都是歌舞团、音乐曲艺团的才子才女,以私人身份出来“走穴”的比较多见,纯粹的“个体户”艺人比较少。大家能够演唱的,基本都是港台翻唱歌曲,包括服装、台风,基本都是学港台流行艺人。原本是广州粤剧团演员的李华勇,因为模仿罗文的一曲《青春永常在》而在广州家喻户晓。此外还出现了“广州郑少秋”陈浩光、“广州刘文正”吕念祖以及“广州邓丽君”刘欣如等。尽管当时也曾有诸如《星湖荡舟》等原创作品,但市场上主要还是一片翻唱风。
就在《军港之夜》、《乡恋》、《小花》还在被批评是“靡靡之音”之时,在广州,从1979年起,中唱、太平洋影音公司、白天鹅、新时代等唱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专业唱片公司的成立,需要的是大量的歌手和作品。尽管当时一盘扒带的作品也能够卖到百万盒,但“唱自己的歌”已经是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