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行业新闻 >> 广东流行乐坛35年

广东流行乐坛35年
录入时间:2012/2/16 10:36: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考级]    

  不仅如此,演出市场的火爆让歌手们注意到“穴头”都集中在北京,加上央视的全国影响力和对流行音乐的涉足,歌手们纷纷选择北上。“1995年是解约年,歌手们翅膀硬了要单飞,而当初的合同签约又存在漏洞,大量的歌手选择解约。”甘苹和李春波到北京学习后留在了那里,陈明签约了国际的SONY唱片公司(后合并为SONY BMG唱片公司),光头李进、林依轮、毛宁、周艳泓等人也都纷纷选择了北上。

  整个1990年代中期,广东乐坛整体退潮,但在陈小奇看来,广东乐坛并未因此“全军覆没”,只是被抑制了发展,从1990年代后期到进入21世纪之初,广东又找到了新媒体音乐这个新的突破口。“当时广东在新媒体方面在全国占领先地位,早期的时候三分之一的手机和网民都是广东的,广东移动也占了全国移动三分之一的营业额。”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媒体音乐一下子爆发了。刀郎、东来东往、香香等大批网络歌手脱颖而出,广东大圣、广东飞乐等新兴的唱片公司应运而生。

  2004年,香香用简单的设备翻唱的流行歌曲在网上被疯传,《老鼠爱大米》等作品都得到了上千万的点击率。随后,香香与广东飞乐唱片签约成为一名网络歌星。在飞乐唱片看来,香香的翻唱作品在网上过千万的点击率正是一大市场优势,“哪怕她一张专辑只有网上点击率2%的关注度,也能卖20万张。”而事实证明,香香的首张个人专辑在国内首发销量很快超过了50万张,随后还通过EMI唱片公司被推往海外,专辑销量很快超过了百万张。在2006年初,这张专辑的海外版登上了iTunes榜亚军宝座。而孔雀廊唱片公司推出的凤凰传奇、郑源,金信子公司推出的大批无线音乐金曲等,都创造了新世纪流行音乐的奇迹。

  新媒体平台下的草根歌手和音乐,在市场上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在业界却一直饱受争议。对此,陈小奇认为必须相信老百姓的审美,“网络歌曲本来就是都市的原生态音乐,就应该让它自然去发展,要相信老百姓的审美和选择。有些专业人士会觉得这些作品档次低比较俗,但我觉得不能这样看。任何音乐形态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不好的会被淘汰,优秀的会积淀下来。新媒体的渠道都是要靠大家花钱去下载的,试想,如果你没有触到他感动的点,他凭什么花钱去下载呢?作为流行音乐工作者,你创作的作品就是要给老百姓听的,不是给外国人听的。事实上,‘广东制造’不喜欢搞太庸俗或者太激烈的东西,哪怕是向海外学习的东西,也一定要拿过来接地气,没有地气的我们是不做的。所以你看,能够在广东走红的东西,可以在全国走红,但如果仅仅只是在北方被认可的东西,在广东并不一定会被认可。相比较而言,北方精英圈子比较大,而在广东,这里平民意识很强,在文化上有着自主的选择权,更能够产生新的事物模式,开拓性也非常强。”

  尽管如今的广东乐坛,看似不再有当年的辉煌,但作为广东人,作为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陈小奇仍然非常自豪,岭南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广东流行乐坛也是唯一一个打到现在,仍然红旗飘扬的地方。具有22年历史的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已由一个纯粹音乐人组成的学术性团体发展成一个各类产业精英人士组成的产业性组织,成为广东文化艺术界及中国流行音乐界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民间社团。

  数十年来,广东乐坛为中国乐坛及流行音乐的产业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丰富的运作经验与新的探索性思维和开拓性的实践模式,提供了众多的经典原创流行音乐作品及享誉全国的歌星团队,以最开放的文化精神、最宽松的音乐环境及最广泛的平民基础,至今仍当之无愧地作为和北京并列的南北两大流行音乐基地之一,为中国流行音乐继续发挥着独有的贡献。而更有意义的是,“广东乐坛”及“广东音乐人”已成为两个专有的名词和响亮的品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产业标志,“这才是我们最自豪的。”(来源:东方早报/记者 李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