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教授蒲亨强贵阳讲述中国音乐精髓
录入时间:2012/2/28 17:31: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蒲亨强教授
2月25日,西南大学音乐学系主任蒲亨强教授做客贵阳国学大讲堂,引领听众欣赏中国经典作品的艺术特色。
中国音乐轻写实、重传神
蒲亨强教授开篇就谈到,中国音乐渊源古远、延续不断,距今约8000年的原始社会就能制作和演奏有较精密音律音调的吹管乐器——骨笛。春秋战国时期,以编钟为代表的楚音乐成就已领先于古希腊,汉唐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华夏音乐领先世界。
他说:中国音乐在审美上有它自身的一种特点。第一个特点比较明显,它是以线性思维为主的音乐审美形态。中国古代的作曲家,他不是依靠技术去做,理论去写,而是凭经验,直观多于逻辑。他不是靠音和音之间的关系、结构来构成他的音乐,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也就是人的自然之情的表露多于科学的总结,讲究的是一种人文的东西更多,而不是一种科学的。
第二个特点是,中国音乐轻写实,重传神,韵味深邃,欲辩难言,余音绕梁。古琴音乐是一个典型,古琴属于弹拨乐,弹拨乐这个音色很有特点,音和音之间我们听起来似乎是不连贯的,但是实际上在音和音之间它留有空间,让你去想象、去体验。所以,这种单声的音乐,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填补那种真实的音响的空白。
蒲亨强教授说,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实际上体现出一种儒道合一的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因为它强调人这种情感,强调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强调心的艺术,它不是通过科学的一种方式来建构音乐,而是通过人的这种感情的需要来自然发展的。所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际上和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民族音乐仍然是现代音乐创作的源泉
蒲亨强教授说,中国音乐的结构呈金字塔结构,民歌是博大的塔基,民间音乐如中间的塔身,中层上层音乐则是塔尖,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音乐的宏伟景观。
民间音乐是指劳动者创用的音乐。分为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五大类。这些音乐形式短小精炼,风格清新活泼,意象生动深邃,有巨大感染力,是中国音乐的基石。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音乐也起了很大的变化。目前音乐教育与创作领域以西乐为主体,但中国音乐仍有重要位置,并在广阔空间传播,仍是伟大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来源。蒲亨强教授说:“中国音乐现在是三驾并驱,纯国乐、纯西乐、中西融合三种。国乐中的民族音乐仍然是现代音乐创作的源泉,比如在国际上多次获奖的音乐家谭盾,他的获奖作品《风·雅·颂》的原始旋律来自广西一个小山村的民歌。著名影视作曲家赵季平为电视剧《四世同堂》、《大宅门》创作的主题音乐的灵感来自陕西的民乐。刚刚上映的《金陵十三钗》的片尾曲《秦淮景》就是根据民歌小调《无锡景》改编而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纯国乐的影响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