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后现代主义 民族音乐 岭南音乐——访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展艾伦教授

后现代主义 民族音乐 岭南音乐——访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展艾伦教授
录入时间:2012/3/30 22:51: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王:后现代主义已形成一种强势文化,尽管它们派别林立,却共同拥有一面高蹈远举的旗帜:重写现代性。从音乐发生学视域,您认为后现代主义音乐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是什么?

  展:后现代主义形成与发展有它的内在逻辑,有一个过程。早在上世纪20年代,很多作曲家在创作上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创作的作品越是复杂、越难演奏、越难理解就是好作品,这显然把现代主义音乐创作推向了极端化。随着这一极端化的加强,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这样,后现代主义经过一个漫长隐痛过程,终于在上世纪后期,尤其是9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新派作曲家,如:

  他们与现代作曲家反其道而行之:喜欢简单、朦胧、欣赏空间大、易于演奏和理解的音乐作品。主张创作时揉合各种元素,使作品尽量贴近生活,吁求人性、回归自然。

  王:这样说来,后现代主义音乐理念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或音乐美学中找到一种接受模式。

  展:从学理上而言,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古老的音乐文化审美理念的势向是一致的。这里举出我非常感兴趣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一个是玄学家嵇康。先说孔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就开始对孔子音乐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孔子的音乐思想研究的。孔子的礼乐观对中国乃至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既是一种道德教育哲学,也是一种音乐美学理念。在我看来礼是不同的,但乐是共同的。礼是不同的外在行为规范,乐则能使人内在的情感体验丰富与和谐,乐也能提升人的自由审美境界。孔子主张音乐的功能既能使人保持内在的和谐,也能使人保持外在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点同后现代主义的主张是一致的。

  王:嵇康是你感兴趣的另一个人物,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音乐美学论著,特别是他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念与后现代主义音乐审美理念归趋一致。

  展:嵇康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思想家,站在音乐美学的角度,他可以同德国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媲美。奇怪的是,他们在历史的时空中隔离那么遥远,其音乐美学观点竟是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可划为“自律论”者。汉斯立克从实证主义哲学出发,要求对美取得客观的认识,把美看成“不变的客观事实”,认为事物的客观的美同鉴赏者的主体感受无关。他只承认音乐的美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快,面对音乐所具有的其它功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念也认为,音乐产生于自然,是独立自为的,与人无关,不会因人的情感、心理以及礼仪的不同而改变。音乐的本质在音乐内部,这个本质就是“自然之和”。

  王:两人看上去都是理性主义者,他们的观点是理性主义的“自律论”,他们各自依持的理论背景,一个是康德的形式主义“自律论”;一个是中国的玄学主义“自律论”。怎样把他们的观点同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呢?因为后现代主义的主旋律是反理性主义的。

  展:从形式上看,两人观点的确是理性主义的,均带有思辩性。但从思想内容看,就会发现他们是贴近自然,再感性不过的。他们都主张让自然保持它自身的声音,人不要去干预它,这无疑是后现代主义所诉求的。

  王:西方的解释学或接受美学带有很强的后现代性,它无论是作为哲学思潮抑或作为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的诠释学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中国在治学上有两种说法,一种叫“我注六经”;一种叫“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强调的是尊重文本或作品本身;“六经注我”强调的是要在文本或作品之外去发现文本的意义。后者的方法显然是同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或接受美学是一致的,你以为这种一致性对于研究民族音乐有什么意义?

  展:你刚才谈到中国传统的“六经注我”的治学方法,对我启发很大。这对于研究民族音乐非常有意思。它的确与西方的解释学和接受美学具有很大的契合性。按照现代主义的观点,文本或作品只有一种解释,即基于“实体论”的解释。而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则不同,它认为文本或作品不止一种解释,而有多种解释,即基于“价值论”的解释。实体论解释是一元的;价值论解释是多元的。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就看其留给读者或欣赏者有多大或多深的心灵感受、情感体验和思维想象的空间。这同中国“六经注我”的解释方法在致思倾向上是相同的。用这种解释学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能为我们找到一种新的视角。即可发现为什么有些民族民间音乐能历百世而不衰,有些民族民间音乐则昙花一现。 王:我于去年在纪念广东音乐家吕文成诞辰105周年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讲到后现代主义与广东音乐不同而相通的观点,并说明了为什么在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强烈冲击下广东音乐没有象其它民族音乐那样处于“失语”状态。不知您是否有同感?

  展:我于1999年应邀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讲学时,就曾经以后现代主义与民族音乐为题说明过我的观点。我也有类似的看法,即认为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民族音乐有不同但有相似之处。不过,对后现代主义不能一概而论。后现代主义概念在描述西方音乐文化时有一定的作用,切不可把它的作用加以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