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特殊品种,也成为了黑胶唱片收藏市场上的热门。“文革”时期发行的胶木唱片具有时代特征和潜在的投资价值,8个样板戏唱片全新全套的索价如今已高达3万多元。一些反映重要历史事件的老唱片更是备受藏家追捧,价格不菲。一张1934年出品的《金蛇狂舞》和《彩云追月》,市场价格在1.2万元和5000元以上。在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海上岁月”拍卖会上,一张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唱片,成交价也突破了万元大关。
黑胶复兴凸显岁月沉淀
记者在一个名叫“黑胶唱片天地”的网站上看到,该网站上各种品类的黑胶唱片一应俱全,从中文到日文到英文,售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销售却仍然十分火爆。考虑到如今CD唱片市场的销售业绩日渐下滑,黑胶唱片的逆势而上,成为了值得关注的现象。
上海的黑胶唱片收藏爱好者G先生告诉记者,收藏黑胶唱片的人士大多对声音有着特殊的敏感。收藏者都深信黑胶的音色是最温暖和最贴近原来的音色的,而后期的CD由于采用数码录音技术,音色相对较为冷酷。另外,黑胶的复兴也受到了复古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封套的设计,前置音色的播放设备,和播放黑胶唱片时的优雅从容,都成为了这个时代向过去的经典致敬的投射。一位收藏者这样形容:“用一台老唱机播放一张老唱片,马上有一种时光倒流的古典韵味,感觉老唱片的刻纹中,除了音乐,还有岁月,传出的是阵阵陈香和缕缕伤感。随着胶木唱片收藏热的不断升温,胶木唱片的升值潜力日益凸显,堪与古籍善本相媲美。 ”
最早的国产唱片
1904年由上海胜利唱片公司灌录的京剧大师孙菊仙的 《举鼎观画》、《捉放曹》、《桑园寄子》、《搜孤救孤》,以及1907年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录的京剧大师谭鑫培的《洪洋洞》、《卖马》等唱片,是现在市面能见到的最早 “国产唱片”。
1921年上海的百代公司改组为“东方百代”,当年,聂耳、黎锦光、任光、冼星海等杰出音乐家均在此工作。 “东方百代”开始直接在中国生产唱片,一批旷世孤品和艺术典藏如 《义勇军进行曲》、《渔光曲》、《卖报歌》、《金蛇狂舞》、《翠堤春晓》、《昭君出塞》等作品,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最完整的记录。 “大中华”的戏剧唱片随着电影《梅兰芳》的热映,价格也跳跃式攀升。(来源:新闻晚报/记者 韩垒)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