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里,数字技术冲击导致内地唱片销量缩水了95%以上。不过,音乐界似乎已经不再纠结于此。因为在一片“唱片业已死”的哀叹中,内地网络音乐年产值已经悄悄超过了影视剧的总和,一举迈过300亿元大关。
但,音乐界分到了多少羹?
没有版权,就没有未来。一年一度的东方风云榜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连续几年唱衰唱片业的前太合麦田掌门人宋柯终于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唱片会不会死,其实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录音制品用于商业必须支付版权费。”业内人士普遍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决定音乐未来的不是介质,而是内容;后唱片时代,音乐产业要想活得好,必须占领版权这个制高点。
300亿元里的2%
新媒体的崛起给音乐界带来什么?是唱片业的消亡,却也是音乐产业的满血复活。有统计显示,全球范围内,在过去五年当中,数字音乐的年收入每年都增长20亿美元,成为带动音乐产业增长的火车头。在美国,2011年音乐销售额攀升了1.6%,其中半数以上由数字专辑和数字单曲的销售来创造;在我国内地,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网络音乐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300亿元,产值远远超出了电影和电视剧的总和。
然而,面对这样一片大好形势,音乐界却并不欢欣鼓舞——“行业复苏究竟和音乐公司、版权方有多大关系?”对于海蝶音乐公司老总卢建的这个问题,其实业内人士心里都有一笔账。还是用数字说话:在我国内地,版权方的收益只占到数字音乐总产值的两到三成;在日本和韩国,这个数字是90%,在欧洲和美国,这个数字是70%,在我国台湾,这个数字是60%。还有两个横向比较的参照系:影视和游戏产业,其版权方能够从产值中获得的收益分别达到四成和七成。
“2%实在是太惨了,不足以支持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我们不能一直靠2活着,否则就只能一直2下去。”卢建这样表示。
1000亿元里的37万元
除了新媒体之外,音乐版权在许多传统领域也遭受着侵蚀。
被奉为业界“带头大哥”的宋柯今年换了身份:烤鸭店老板和唱片工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在他的计划里,以后会在烤鸭店放自己喜欢的歌手的作品,每个月换30首;每个座位上都会放一张歌单,注明每一首歌由哪家公司出品,“保证付版权费”。
然而据他观察,现在能做到为背景音乐支付版权费的餐饮企业只有麦当劳、肯德基等少数几家。而即便是这样的企业,也只是通过音乐著作权协会(简称音著协)买下歌曲的词曲版权,但实际上这部分在一首歌的版权费用里只占到不足10%的比例,剩下90%属于录音版权,由音乐集体著作权管理协会(简称音集协)负责征收。据宋柯介绍,现在的问题是,由于音著协的深入人心,公众普遍默认词曲部分就是一首歌曲的全部版权;就连音集协也只向卡拉OK征收版权费用,并且只征收词曲版权——卢建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内地卡拉OK的产值大约在一两千亿元左右,而去年海蝶作为一线音乐公司和版权方,仅从中获得了37万元版税。
两个40%将决定产业未来
业内人士看重版权收益,因为内容是音乐产业的核心。按照宋柯的话来说,一首音乐作品背后站着很多人,如果养活他们的不是内容产生的收益,而是艺人的经纪费、广告代言费和出场费,“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扫除版权障碍,是音乐产业在后唱片时代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具体说来,就是商业录音制品必须付费。付多少?40%。顶着唱片工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头衔的宋柯放出狠话:“不占40%,任何渠道和平台都应该是我们打击的对象。”就拿卡拉OK来说,音乐录影带全部是按照电影方式来制作的,所以每一间包房就是一家小影院。既然电影制片方可以从票房中获得40%的分成,卡拉OK也应该从每间包房的收益中拿出40%分给音乐版权方。
音乐产业的另一个希望,则是业界出现一家拥有40%市场份额的公司,从而拥有与相关行业谈判、议价的资本。宋柯回忆说,在唱片工业的黄金年代,音乐公司不签艺人和经纪人,单靠录音制品的版权就可以活得很好,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唱片工业有一些龙头老大,他们有议价权,可以制定行业规则,保证版权方获得足够合理的商业份额。只不过,在唱片业已经衰亡、市场重新洗牌的今天,还会不会有一家独大的音乐公司出现,还是个问题。(来源:文汇报/记者 邵岭)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