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作 扩大文化影响力
听说天坛演艺区将集聚几十个剧场,人们不禁有一连串的疑问,剧场扎堆,谁来看?谁来演?百老汇聚集了50家剧院、伦敦西区聚集了47家剧院、美国中部演艺之都布兰森聚集了50家剧院,那些演艺区是多年的市场培育集聚而成的,可天坛演艺区聚集几十个剧院也能成功吗?
对这些问题,项目的主办机构显然经过缜密调研,胸有成竹,一一解答。
谁来看?东城区委书记杨柳荫说:北京的演艺场所三分之一在东城,而票房却占到了全市的七成,市民有看戏的传统,基于这样的演艺市场基础,天坛演艺区并不是“拔苗助长”,却是顺势而为。新建的天坛演艺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天坛每年吸引700万游客,其中16%来自海外,不远处就是每年3000万游客的天安门广场。随着天坛演艺区的建设,剧院数量“扩容”34座,东城区剧院总数将达到61座,是有市场和观众支撑的。一些人认为,“集聚”就是扎堆,就会有恶性竞争,而从国外演艺区的经验看,“集聚”能产生业规模效益,集聚有助于形成合力打造城市新形象。
北京市委宣传部担负着首都文化发展的规划和管理的职责,市委宣传部告诉记者一组数字:北京作为著名旅游胜地,游客资源非常丰富,2010年北京接待国内外游客共计1.23亿人次,同期纽约和伦敦的游客量分别为4880万和2610万——北京的游客总量是纽约的2.5倍,伦敦的4.7倍。而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游客占观众数比例高达60%以上。可以预期,首都逐年增长的游客量,将成为演艺集聚区潜在的观众群体。
演什么?天坛演艺区将以观众的结构和需求为出发点,精心设置剧目品种与内容,以国内外演艺精品为演出资源。首先以中国原创剧目为核心,民族剧目将占一定比重,比如中国地方文化剧目,演出内容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新疆《十二木卡姆》、西藏《喜玛拉雅》、内蒙古《鄂尔多斯婚礼》、甘肃《丝路花雨》……同时,引进国际剧目时要突出东方色彩和现代元素;此外,还要借用外脑,邀请国外著名导演加盟创作改编,成为中国原创演艺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为世界提供优秀的中国作品。
规划中的北京天坛演艺区,还将成为中国创作的孵化器,不仅要出剧目,更要出人才,出传世的原创作品。据介绍,未来演艺区的部分剧场要拿出一部分时段,免费向初创的演出团体和青年演艺人才开放,为创业者提供成才和成功的舞台。刘淇书记曾建议,演艺区能不能有一两所学校,比如芭蕾舞学校、戏剧学院,可以是大院团的分校,也可以是职业学校,还可以考虑“前店后场”的模式,让演艺区要有人才培养与循环体系……
众所周知,“剧院易建经营难”,这是当前中国剧院管理经营遇到的普遍问题,如何化解经营风险?
在设计天坛剧院聚集区时,就对剧院在未来的剧目设置与剧院经营有了充分长远的考虑。零售商业、餐饮、酒店业、演艺、娱乐、广告六大行业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演艺区域的产业结构……在剧场建设的同时,建立天坛演艺区的剧目投资、制作、运营、管理、销售的商业化实体机构;在剧院的投资、运营、出租、转让方面也要建立专门的商业化管理与咨询机构,使核心演艺区的剧场运营在整体上进入市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