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有百老汇、伦敦有西区演艺区,北京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是否也应建设演艺集聚区?伴随着六中全会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坚实步伐,北京市融合世界智慧和国际资源,天坛演艺区呼之欲出,让东方演艺之都在首都生长发育。
在北京二环内,寸土寸金,但北京市却拿出1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幸福大街到龙潭湖公园,与中国港中旅集团合作开发建设北京天坛演艺区,5年内将改造27座剧院、新建34座剧院,新增观众座席2万余个,将打造成东方文化艺术的原创中心和传播中心。为什么要投资330亿元建设演艺集聚区?演艺区将承载怎样的文化内涵和使命?什么样的团队能胜任如此的“大手笔”?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探访了一贯低调的中国港中旅集团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
国际视野 十年载梦出海
北京天坛演艺区看似一夜间“从天而降”:2011年10月26日,刘淇、郭金龙等市委市政府领导,在龙潭湖公园现场办公,听取了《北京演艺核心园区概念性策划及规划方案》的说明;10月28日,北京市政府和中国港中旅集团“北京天坛演艺区启动仪式”举行。其实,为了这个演艺区,可谓“十年磨一剑”,方方面面已准备了整整十年。
2001年7月,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落户北京,海内外华人梦想成真。回国发展刚两年的天创公司总经理曹晓宁,又点燃了一个新的梦想:借助奥运会,提升北京的文化影响力!他的设想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于是,受北京市有关部门和崇文区政府的委托,2001年底天创公司精心设计了北京“天坛国际演艺大道”规划方案。
翻看十年前的方案,尽管书页已经泛黄,观念却并不陈旧:提出要落实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首都需要一个演艺娱乐集聚区,它将使整个城市在功能机制上获得平衡,在产业结构上得以健全——现在看来,当时的理念依旧熠熠生辉、毫不落后,十分契合北京市的人文气质和文化追求。
然而,由于条件尚未成熟,当年的方案没有立即实施,但打造“天坛国际演艺大道”的梦想并未在天创人心中熄灭。十年来,天创人致力于传承、发掘和艺术地再现中华文化的价值,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特质的优秀作品推向世界:《天幻》、《梦幻漓江》、《梦苏州》、《少林魂》、《功夫传奇》、《天女》、《海边的梦》、《喜玛拉雅》、《新白蛇传》、《梦想者》十大剧目倾情而出,最新制作的《梦归琴岛》,将于今夏在青岛新建的天创大剧院与观众见面……
其中,《功夫传奇》获得空前成功,实现了百老汇模式与中华文化内涵的完美融合,历经30余次的剧目修改,制作了英、俄、日、西四种语言的演出版本,一出剧目三班人马——一个在北京驻场演出,一个在美国驻场演出,一个在全球巡演,创造了连续演出5000余场的中国演艺奇迹。
2009年,天创公司又“重拳”出击,全资收购了位于美国第三大演艺中心——布兰森市的“白宫剧院”,开创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剧院的先河,开始了在国际演艺集聚区的探索和实践。
机会向来青睐有准备的人。六中全会后,当刘淇等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天创演艺公司视察时,对天创公司“天坛演艺大道”规划方案非常关注。刘淇书记说,首都建设演艺集聚区,经过了反复论证,各方面热情很高,不仅要建,而且一定要建好,要借鉴百老汇的经验,鲜明地突出中国特色,打造超越百老汇的东方演艺之都。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指出,北京要搞演艺聚集区最缺的不是钱,而是需要港中旅的“文化加旅游”的成功经验,再加上天创公司的创意,共同担负起首都文化繁荣的重任!
港中旅董事长张学武说,港中旅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在深圳成功投资开发华侨城并控股经营“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大型旅游文化景区,把旅游与文化演艺、文化展示紧密结合。这一次港中旅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20多年的经验,与北京市合作建设天坛演艺区,充分体现了港中旅“旅游与文化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港中旅将依托天坛演艺区的建设,发挥天创演艺的龙头和旗舰作用,在建设世界一流文化集聚区的同时,把天创演艺打造成文化航母。
港中旅集团王帅廷总经理,召集集团各路精兵强将,多次在京实地勘察,召开项目论证会议。他说:“我们一定要举集团之力,把集团的旅游演艺经验,无私奉献给北京人民,用世界眼光去打造国际一流的演艺区。在借鉴百老汇成功经验的时候,要努力寻找差异性,确定北京天坛演艺区项目的唯一性和时代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