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曾濒临倒闭。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强盛、文化自信提高,民族音乐开始步入上升通道。厂里的老师傅说,“以前,家里穷的学二胡,有钱的学钢琴、小提琴,后来情况改观了,没有人觉得学民乐低人一等了。”据了解,2006年上海古筝考级人数7000多人,二胡5000多人,超过了小提琴。2007年,上海音协举办的古筝考级参加人数已超过万人。
“爱音乐、学音乐的人多了,民族乐器的生产自然也就有了市场,有了销路。”王国振说。2011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实现利润1200多万元,仅古筝就销售6.3万台。
养市场 以前借助文化营销产品,现在通过产品营销文化
一厂的几起几落告诉王国振,乐器厂直接依赖于文化市场的繁荣。
年过半百的老厂,开始重视文化市场的培育:拿出企业1/3的利润投入文史馆展、社会公益、文化、演艺、教育等领域,“敦煌”品牌频频出现在各类社会文化活动中。一厂先后扶植闵行中学组建我国第一支女子阮乐队;帮助复旦中学建立国内第一支大型马林巴打击乐团……
“江南丝竹”,中国乐器生产自古以江南地区为主。在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一厂注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拥有5位国际级高级技师,制作乐器时精工细作。张建平曾取材于明代红木家具材料,配以保存10多年的上等蟒皮,琴头象牙立体雕,取料50年前收藏的存料,精心制作了价值30万元的“行云流水”天价二胡。“不是要靠这个赚钱,而是要让人家看到民族音乐也有高价精品。”
走过筚路蓝缕,有了经济实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才有了走出去的底气和想法。“西洋音乐当年也是主动走进来,有部分人接受了,雪球才越滚越大。”王国振学到了很多。
从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讲,“文化市场的培育是比较艰难、漫长的。”王国振说,眼下正是走出去的好时机,“买乐器必须有人教,没有教学环境,市场容量大不了。”
从2006年起,一厂开始在世界各地创办敦煌艺术学校、敦煌音乐教室,聘用当地民乐老师教授洋学生。目前,敦煌音乐教室已在国内成立了88家,在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成立了16家。一厂还曾与西泉流二胡会联合,在日本举办了首届敦煌音乐教室海外二胡考级。
如今,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海外产品销售,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王国振表示,“以前,我们是借助文化搞产品营销,现在是通过产品营销文化,希望能让中华民族的音乐走向世界。”(来源:人民日报/记者 曹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