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唢呐湖南吹打乐中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适龄孩子普遍入学,唢呐不再成为谋生手段,不再需要幼年辍学习艺,师徒朝夕相处、口传心授、术业专攻的今天,它如何吸引孩子们跨过新旧谱的鸿沟,掌握代代相传的复杂技艺,传承南派唢呐独特的技能?
老艺能否新传?日前记者前往了解。
记者来到孕育青山唢呐的湖南省湘潭县石鼓镇时,一阵明快高昂的唢呐声从歇马中学传出来在二楼一间大教室,几个民间艺人正在指点12个初一学生吹的吹、敲的敲,热闹非凡。
“升学压力虽然大,但老师和学生都愿意挤出时间,搞特色教育。吹唢呐是本地的传统,我们要传下去。”校长陈鸿明介绍,2011年下半年,本镇在外经商的朱永红提出办唢呐班,全体老师一致赞同,每周训练一个下午的免费唢呐培训班诞生了。
李燕、赵满等12个学生身着红色传统服装,运气吹奏,片刻之间,脸涨得通红,细密的汗珠冒满额头。他们的服装、器材、民间艺人的工资,全由有识人士赞助。
孕育青山唢呐的青山桥镇、石鼓镇、分水乡,因山脉环抱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这里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很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假期看管留守儿童的责任,就落在了学校。唢呐成为了一部分留守孩子的好伙伴。”陈鸿明觉得,这是唢呐班得到孩子们喜欢的原因之一。
李燕、陈洁是唢呐班仅有的两个女徒弟。她们的儿时记忆,都有家族成员玩唢呐的身影。在青山桥地区的历史中,唢呐技艺一直传男不传女,正是她们不经意间打破了传统。
午后,湘潭县铜梁山脚,铜梁村,唢呐世家左克和家。左克和笑着告诉记者:“青山唢呐历来以工尺谱记载。外界都看不懂。”工尺谱的上、尺、工、凡、六、五、一,分别代表简谱中的1、2、3、4、5、6、7,旁边加个单人偏旁表示高音。“歇马中学12个学生都认得,教了就认得,呵呵呵……”
认谱不成问题,但离开那些口传心授的独特方法,青山唢呐的复杂技巧能否在短而集中的培训时间里学会呢?“学无止境,关键靠用心。青山唢呐格外讲究气韵、指韵、心韵合一。天天苦练,同样的音,用心就能吹出不同的好韵味,格外优美。我家有5个人吹,我自己、儿子、女婿、孙子、外孙,都是县唢呐艺术团的成员,去年年底他们还到台湾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