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上海政府网报道,12月下旬,“昆曲王子”张军的“水磨新调”音乐会在广州连演4场。这是昆曲与时尚的一次对接,当昆曲唱腔配上最现代的声光电技术,强烈的艺术效果超越了昆剧的传统舞台呈现边界,受到界内外的极大关注。
张军说,敢于做出这样的尝试,得益于上海文艺人才基金的资助。事实上,在张军的艺术道路上,一直有上海文艺人才基金的陪伴——2007年获资助出版《我是小生》书籍;2008年获资助出版《张军·牡丹亭》昆曲经典小生唱段专辑;2009年获资助赴德国汉堡举办“当昆曲遇上室内乐”个人专场;2010年获资助赴美国大学举办“全球名校昆曲巡讲计划”活动……
在上海,以“雪中送炭”的方式提供资助,给文艺人才的艺术创作以更多的动力和支撑,近年来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机制。据统计,上海文艺人才基金从2005年成立至今,奖励、资助金额已达5000多万元,获奖的文艺人才为461人,资助项目达375个。名师大家、领军人才、后起之秀,都可成为它的资助对象。
留住“名家财富”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小燕被誉为“中国之莺”,是我国屈指可数的女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2000年,为了把中国的歌剧人才送上国际舞台,周小燕不顾自己年逾古稀,一手创办起了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身为艺术总监的她,不仅亲自登台授课,还广邀世界知名声乐大师前来讲学。然而,把这些大师请到上海,吃住、请翻译、请伴奏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钱从哪里来?最终,上海文艺人才基金的资助解了燃眉之急。大师班执行主任韩莉平感叹:“是上海文艺人才基金持续不断的资助,才让我们有底气请老外来,缺了这一块,大师班或许就做不起来。”
留住“名家财富”,上海文艺人才基金资助出版了一批名师大家传记类书籍和音像作品,截至目前已有40多部。其中,“周小燕等音乐家传记丛书”(周小燕、陈钢、俞丽拿、陈燮阳等四人的传记)在当年的全国和上海书展上,被列为优秀推荐图书;《孙道临传》初版后不久便已售罄;菊坛名家丛书《梨园冬皇:孟小冬》、《绝代风华:言慧珠》等学术性和可读性俱佳,丛书中反映的京剧的前途和命运以及演员成名成家的主客观条件等话题引人关注。此外,基金资助的《黄准歌曲精选集》、《瑞草芳华电影艺术家张瑞芳的艺术生涯》、《张骏祥传》、《乔臻、丁建华艺术合作30周年纪念DVD光盘》、《李玉茹演出剧本选集》、《舒巧自述》、《淮梦绕梁》梁伟平淮剧表演艺术文集、《著名导演艺术家胡伟民》、《苏秀向你讲述配音的故事》等也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浇灌“文化种子”
在留住“名家财富”的同时,上海文艺人才基金不忘浇灌“文化种子”。“粉墨佳年华”上海优秀青年艺术家展演活动,便是该基金为发现和培养本土青年文艺人才而搭建的一个平台。截至目前,“粉墨佳年华”已举办三届,先后推出32位“粉墨之星”,涉及各个文化艺术领域。
芭蕾舞演员吴虎生是第二届“粉墨之星”。他说,是“粉墨佳年华”,让他在信心上得到很大提升,他清楚地记得2009年7月9日晚,上海文艺人才基金为他和季萍萍在上海大剧院举办了芭蕾专场。这是吴虎生艺术生涯的第一个芭蕾专场,整整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他从头跳到尾。那时的他从舞蹈学校毕业才6年,此前虽然在一些舞蹈剧中担纲过主力,但要撑起一整场晚会,他还是有些担心,怕完不成。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他出色地完成了整场演出。这之后,他更自信了,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顺,当上了上海芭蕾舞团的首席男演员,又被评为上海领军人才。
都说戏曲人才紧缺,尤其是后备人才不足,甚至出现断档。从2007年开始,文艺人才基金又对上海戏曲学校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昆、沪、越及戏曲表演紧缺的武功专业中专学生给予学费补贴专项资助。通过减免学费,戏曲专业招生难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学生们减轻了生活负担,免除了后顾之忧,学戏练功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技艺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而在上海文艺人才基金的浇灌下,当年“文化种子”已开花结果。据统计,8年来,获得基金资助的各类人才获得的国内国际比赛奖项超过140项。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