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保利还为院团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各地院团为了当地的节庆活动和国家奖项排演了不少精品节目,但很多作品演一次就进了仓库,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保利根据市场需要提出巡演标准,为这些精品提出“瘦身计划”,让一个动辄几百人的大剧目轻装上阵,在不降低艺术效果的同时,压缩演职人员规模,把硬景变软景,节约成本。这些举措往往能让已经进了仓库的剧目活起来,走进全国各地的大剧院,整合了演出资源,促进了区域演出交流,使川剧、越剧、沪剧、淮剧等一些地方剧种向全国传播。
创新管理模式 形成产业链布局
在剧院的经营管理上,保利不断创新,将委托经营与企业化经营相结合,实现“打造文化平台制高点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各地剧院多由当地政府投资兴建,因此采用了国有资产委托经营管理方式,即在经营管理运作上政府适当补贴,并进行资产监管,保利通过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及自负盈亏的方式来实现市场化运作机制与企业化运作模式的结合,最终达到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保利院线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在管理上也不断强化品牌。为了细化企业管理,夯实管理基础,保利实行了区域化管理模式,打造区域院线平台内的核心剧院,例如武汉琴台大剧院、青岛大剧院、东莞玉兰大剧院、常州大剧院、温州大剧院等,都在各自的区域内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辐射的作用。区域化的协调管理,节约了企业成本,为区域平台内的企业管理和新项目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剧院的发展,保利剧院公司逐渐实现产业链布局,不仅仅是前期工程建设和后期管理,演出也在全国有统一安排,不再是东演一场、西演一场,而是品牌化、系列化,一年当中有新春演出季、戏剧舞蹈演出季等近十个演出季。另外,保利管理的30多家剧院相互依托,规模效应显著。实践证明,相比各剧院单独接待演出团体,这种将优秀剧目推广到全国院线巡演的方式能降低不少运营成本。例如,音乐剧《猫》在东莞玉兰大剧院演出期间,最高的票价只有480元,而在广东省其他大型城市演出的最高票价是1800元,从而吸引了观众蜂拥前来,许多广州的观众都驱车前往。这种规模效应还吸引了不少国外演出公司,他们还主动优惠20%的价格,因为单独找演出商洽谈费时费力,并且演出场次和质量难以保障,而保利院线则能保证这些。保利测算过,依托这种规模优势,每年保利的全国演出成本降低了4千万元到5千万元,而且规模越大,优势越明显。
据了解,保利除继续搭建基础平台外,未来十年也要打造节目内容,加大原创艺术剧目投入,进一步提升原创剧目的艺术水准。保利不仅是演出商,而且还要推出有自己版权的原创剧目,通过国际化的制作团队,把自主打造的原创音乐剧《三毛流浪记》、《钢的琴》等推向国内及国际市场。目前,保利正通过积极的努力,与欧美演出商进行版权置换,将有民族特色的剧目推向海外,扶持本土剧目“走出去”。通过“平台+内容”的有机结合,保利院线的大剧院将不仅仅是演出场所,还将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大剧院成为百姓文化休闲活动的首选场所。(中国文化报/苏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