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保利只有一家位于北京、经营了十余年的剧院。但由于当时文化市场的不断开放和繁荣,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应运而生。10年间,保利剧院推行的“政府财政补贴、目标管理,保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模式,逐渐在全国剧场院线推广开来。如今,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已经遍布华中、华南、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及中原地区,经营管理的上海艺术中心、武汉琴台大剧院、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均已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物。
与此同时,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也已成长为下设37个子公司、3个分公司,经营管理着35家剧院与公司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2012年,保利组织演出3600余场,接待观众超过380万人次,今年则计划组织演出4200余场。保利10年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而这与保利不断创新与突破,坚持现代化剧院管理模式是分不开的。
率先制定标准与规范
近几年,我国演出市场发展迅速,但并不成熟,地区差别也很大,而且文化市场的基础不扎实,公益基金会、企业赞助减税等国际通行运作方法都还不成气候,不少地方的演出市场依然仅靠政府支撑。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专业化的剧院管理公司,要想在行业中起到引领作用,必须严格执行行业标准与行为规范。为此,保利依据对国内剧院管理现状的把握,在2004年至2005年间,相继制订出台了针对各类演出艺术水准的《演出行业标准》和《剧院经营管理规范》。在《演出行业标准》中,将演出分为A、B、C三类, A类是国家级院团、欧美知名剧目、国家“五个一工程”剧目或文华大奖;B类是北京、上海院团的剧目,文联单项奖剧目;C类是地市级剧目。这个分类标准得到了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同。在《剧院经营管理规范》里,从管理运行制度的宏观管理层面到基础设备管理、卫生保洁等微观层面,将目前剧院经营管理涉及的方方面面均涵盖其中,为国内剧院经营管理行业提供了一部重要的规范性参考文件。同时,该规范还将随着经营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加以调整、补充、完善。
除此之外,保利在经营管理中还将《剧院经营管理规范》和企业质量管理标准有机结合起来。2002年12月20日,保利剧院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剧院。随后几年,保利在各地的剧院也相继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实现了保利院线标准化管理运行模式,这为创新模式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质量基础及管理水平方面的保障。
降低成本 兼顾社会与经济效益
多年来,保利在如何“既为观众提供高品味、高质量的节目,同时又能节约政府资金和企业成本”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随着院线规模不断扩大,保利建立了独立的票务网络销售体系——中国保利票务。目前保利票务在全国拥有700家以上票务销售代理点,每年保利票务的售票量超过300万张。同时,全部剧院还实现了联网,通过网上购票、免费送票等优质销售服务方式,为观众观看演出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网络票务系统支撑下,保利通过“精品剧目+全国院线巡演”模式来实现“节约成本与高品质主流文化宣传”有机结合。各地剧院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将演出与教育相结合,制定出相对合理的票价,培养消费市场。其中,市民音乐会、室内音乐会的票价一般在30元至100元之间。比较好的交响乐、芭蕾舞演出,票价也大多在200元左右。
由于各地的文化市场情况不同,消费习惯和水平也有所区别,保利在对各地剧院的经营管理上也有不同的方式。在培育演出消费市场方面,保利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通过当地的艺术培训,例如深圳的南山艺术讲堂、青岛的崂山艺术讲堂等,为众多艺术爱好者带来很多免费接触艺术、接触大师的机会。除此之外,保利院线各地的剧院每月定期开展的市民免费开放日等活动,让更多的百姓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此外,保利通过各类公益性演出,如打开艺术之门系列演出、市民音乐会等低票价的系列演出季,以20元至100元的低票价,使观众花很少的钱就能看到高水准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