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全国新建和改建剧场260多个,不但直辖市、省会城市建有大剧院,而且中小城市,甚至一些县城都拥有了大剧院,其中60%多的面积在1万至5万平方米之间,50%多的建设总投资在1亿元到5亿元之间,超过5亿元的达18%。许多大剧院的设施、设计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些剧院明显改善了我国演出场地严重不足的现状,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先进的文化舞台,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也成为当地城市建设的标志性作品。
建剧院不难,难在找不到经营管理人才
小提琴家梁大南对20多年前的文化设施状况记忆犹新,除了上海、北京等少数城市有音乐厅外,其他地方连个像样的演奏场所都没有,大剧院更是一种想象中的形象。他当时是中央乐团首席,每次出国回来都盼望能在中国也走进大剧院。但是,如今当大剧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后,他又感觉,建大剧院其实并不难,有钱就能造出来,最难的还是经营管理。“在全国走了20多家大剧院,达到现代管理水平的只是少数,这和砸钱没多大关系,靠的是人才。”
上海大剧院经营的成功经验早已被许多地方所借鉴,国家大剧院落成后曾受到多方质疑,但事实出乎人们的预料,从演出到制作再到普及性讲座,都达到了社会非常满意的程度,显示出经营者的才能和创造性。广州大剧院尽管落成只有几年,但无论制作歌剧名作、引进国际优秀演出团体和艺术家,还是培育演出市场,都让人刮目相看,树立了自己的声誉。
一些地方还将大剧院交给拥有管理人才和经营能力的公司负责管理,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的院线已达30多家。据保利剧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伟介绍,每家剧院由保利剧院派遣专门的团队管理,与当地政府签订合同,合同内具体规定了每年有多少低票价演出,有多少公益演出,又有多少国际水平和国家水平的演出。在目前的剧院管理模式中,还有一种叫中演院线式。中演演出院线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凯望说,他们建立的是全国连锁经营网络,既是剧场的连锁,也是演出产品的连锁经营,如今已经非常成熟。
除建设大剧院之外,各地还纷纷建设和改造了许多小剧场。北京和上海的小剧场话剧演出十分火爆,一个剧社,十几个人,租下剧场,导演和演员加舞美都是一专多能,一到两个月就上演一出新作。北京“雷子乐笑工厂”就是一家在北京坚持多年小剧场话剧演出的剧社,总监张成晓勇说,他们每年创作、上演五六部新作,很受北京观众的喜爱;剧场是租来的,自己管理,一年演出下来还有盈余,另外也获得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市文化局的资金支持。
不过,还有很多大剧院几年下来都找不到合适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结果,不是门可罗雀,就是让公司和机关的晚会所占据。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宁根福对一些大剧院长期闲置感慨不已:“花了那么多钱建设的大剧院最后却都成了空壳,令人惋惜。不是没有演出,也不是没人看演出,关键是缺少经营人才。我国的大剧院现在已经过剩了,但经营人才却远远不够。”
大剧院,让天津的演出市场火起来
梁大南是天津人,天津也是中国音乐人才的摇篮,海河水已经哺育了几代音乐家。但梁大南说,他们很少回天津演出,因为这里的高雅艺术多年来处于沉寂的状态。如今,这里的情形完全变了,天津的一连串演出信息还强烈吸引了北京观众。往返于北京、天津的乐迷必经的天津站南4出口,扑面而来的演出海报分外夺目,让人们强烈感受到那份积蓄已久突然爆发出来的文化气息。
舞台演出的活跃,不仅因为拥有了大剧院、音乐厅这样的文化设施,更由于经过推广、培育、引导而形成的市场开始出现活力。仅今年3月起天津大剧院就迎来一系列让全国乐迷瞩目的剧目,经典歌剧《托斯卡》、《叶甫根尼·奥涅金》、《蓝胡子公爵的城堡》、《弄臣》、《游吟诗人》和《阿伊达》,浓缩版的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和斯特拉文斯基歌剧《俄狄浦斯王》相继登台。中秋佳节,“但愿人长久——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开票不久,两场3200张票便一售而空,临时启用的乐池加座,210张票也迅速告罄。于是,天津大剧院第一次出现了“站票”!此外,天津歌剧院还与天津大剧院联手推出天津版歌剧《茶花女》。说到《茶花女》,年长者都应该记得,1978年中央歌剧院曾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连演40场,场场爆满,此后的35年间,天津这座城市就很少再有歌剧演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