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徐建华说,“创建成功不容易,实现示范区内涵目标更不容易,希望以成功创建示范区为新的起点,持之以恒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创更多亮点,更好地服务市民,使示范区实至名归。”
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正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追求。
文化建设推动了新型城镇化
一个月前,东莞长安镇小莲花艺术团的舞蹈演员伍永轩带着一丝紧张的心情,登上了青岛大剧院的舞台,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带来了东莞选送的儿童舞蹈节目《学军》,角逐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艺术盛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群星奖”。在镁光灯的聚焦下,他们用抖擞的精神,学习军人的站、立、行、走、跑、跳等一系列军姿的英雄气概,获得了满堂喝彩。
今年才12岁的伍永轩说,东莞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让他走上了舞蹈这条路。“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就参加幼儿体操大赛,且比赛的文化艺术氛围让我深受感染,慢慢地迷上了舞蹈。”
最终,包括儿童舞蹈节目《学军》在内,东莞有两个作品和一个项目分获“群星奖”、一人获评全国“群文之星”,分别占广东获奖比例的1/7、1/4和1/3,继续保持广东获奖大户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原创音乐剧《钢的琴》获得了文华优秀剧目奖,以及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文华灯光设计奖和优秀表演奖四个单项奖。东莞成为了省内连续两届获得“文华奖”的城市。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今年以来,东莞群文艺术创作进入了丰收期,既有红遍大江南北的主旋律歌曲《中国梦》,又有斩获央视舞蹈大赛冠军的《小小冠军梦》,既有进军央视的音乐剧小品《盛开的桃花》、舞蹈《自古英雄出少年》以及小品《不认倒霉》、《扶你过马路》,又有获得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塘厦镇……
一时间,东莞群文艺术精品频频登上国家级舞台,群文艺术“军团”异军突起。他们纷纷带着拿手好作品,兵分四路,角逐国内各项大奖,这一文化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东莞的成绩如此傲人呢?
东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揭秘说,东莞群众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非偶然现象。借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春风,东莞的文化设施遍地开花,成为培育东莞群文艺术精品的肥沃土壤。
截至目前,东莞共建成公共图书馆(室)641个、博物馆31座、文化广场769个、“农家书屋”589家,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70平方米。
至此,东莞成功建成了一批高水准的文化设施,实现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以及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公共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广场等的覆盖率达到100%,健身场地和设备配备达标率达到100%。
在建成文化设施的同时,东莞还整合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策划推出“我们的节日”,“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进基层,东莞读书节,“绚丽大舞台”,“文化周末”,“越唱越红”,“都市彩虹”等30多个文化活动品牌,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约2万场次,参与市民达1300万人次,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
可以说,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打破了区域以及身份的限制,构建了“十分钟文化生活圈”,有效推进了城镇化建设。每一位生活在此的市民,站在辖区内任何一个地理坐标上,都能在身边10分钟内的范围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对此,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对“东莞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东莞把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高标准建设,功能完备率达到了100%。”
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广东经验”
事实上,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前,由于人口结构、技术力量和服务理念等原因,东莞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存在三对主要矛盾,即农民工群体数量大,而文化需求大与服务供给不足;市民对网络化、信息化文化服务需求不断提升,但服务平台落后;市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但服务人员少、服务水平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