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之后,东莞开始公共文化服务的“破冰行动”,用创新的思维逐一击破三对矛盾。而这些创新的举措,获得文化部、省文化厅领导以及专家学者广泛的赞誉,普遍认为是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广东经验”、“东莞模式”。
面对第一对矛盾,东莞深入开展“新莞人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切实加强了对新莞人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关爱。例如,策划举办的“掌上阅读”活动自去年启动以来,累计已有100万名用户参加;成立了全国首个“中国农民工歌曲创作基地”,先后举办了7届“越唱越红”打工歌曲歌唱大赛,推出的《梦的追逐》等6首原创歌曲亮相2012年全国慰问农民工春节晚会。
其中,东莞建立的“农民工文化人才培育与扶持机制”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面对第二对矛盾,东莞大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利用研发的Interlib平台,对全市图书馆实行集群管理,填补了国内区域图书馆进行体系化管理的技术支撑空白,目前已经被全国各地的2600余个图书馆选用。同时,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东莞做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研究”,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市镇村三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体系,目前已被重庆、海南、贵州等地引进。
根据新时期对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提出的新要求,东莞还整合全市文化资源建立东莞文化网,推出网上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等,设置文化地图,运用了高清三维实景、遥感空间信息等先进技术,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数字文化服务。
面对第三对矛盾,东莞则创新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机制,实行“市管、镇聘、村用”的模式,为每个村(社区)聘任了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文化管理员、配备了至少2名文化志愿者,大大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
一组数据显示,目前东莞全市共拥有村(社区)文化管理员558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44%,且大部分具有文艺专长;70%的村(社区)拥有2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市镇两级公益文化机构拥有文化工作者253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人,中级以上职称270多人。
创新没有止境,改革才有出路。东莞没有止步于破解公共文化服务的矛盾,更着力于创新评价机制,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标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开放水平。
东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说,随着一批高水平文化设施的建成,预示着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重心率先前移到基层。为此,东莞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街)、社区(村)和企业,为全市树立公共文化服务标杆。
去年初,东莞启动了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村(社区)、企业创建工作,共有153个单位参与申报。经过严格的评选,最终有6个镇(街)、10个村(社区)、10个企业成为创建单位。近期将对首批26个创建单位进行验收。
该负责人说,东莞探索在基层评选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单位,目的是引导基层单位在重视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管理、服务和提升。同时,示范单位会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结合当地实际和突出问题,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在全市形成引领示范带动效应。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没有止境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对于东莞来说,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只是一个“逗号”,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没有“句号”。接下来,东莞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党的十八大、学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继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文化的开放水平,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做长期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