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利(北京京剧院党委书记):
学津老师是当代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对京剧事业热爱、奉献,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对京剧传承做了很大贡献,如“音配像”、收徒弟等。北京京剧院之所以马派根深叶茂,是学津老师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他真是为京剧事业而生,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为京剧事业而奋斗的一曲壮歌。他在生活上是低标准,在艺术上是高标准,把他的一生贡献给了京剧。
下一步我们要进行宣传教育,要开展爱祖国、爱京剧、爱京剧院、爱本职的教育,要树立、弘扬我们的正面典型,有一个引领、一个方向、一个参照,会对我们演职员有很好的效果。通过追思,通过开展向学津老师学习的活动,为今后北京京剧院各项工作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无愧于“北京京剧正根”的称号。
姜凤山,生于1923年九月初一,2012年12月22日病逝于北京,著名京胡演奏家,与梅兰芳合作长达12年,是梅兰芳生前最后一任琴师。梅兰芳逝世后,姜凤山留在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为梅派剧目的整理传承倾注了毕生心血,为培养梅派胡琴传人、梅派弟子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3年12月20日下午,在姜凤山去世一周年之际,北京京剧院举行了“著名京胡演奏家姜凤山追思会”。剧院领导,姜凤山家属、同事、弟子和专家学者参加了追思会。以下为追思会发言摘要。
梅葆玖(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姜老师教戏、教胡琴,强调你先得把你的人品、你的做人端正了,就会踏踏实实地学。他一点架子没有,几十年跟我们在一起,有一种说不尽的情缘。
从上世纪40年代他就在梅兰芳剧团,除了徐兰沅、王少卿,下来就是姜凤山先生给我父亲伴奏。他是梅派实实在在的一位伴奏艺术家。姜老师有一个理念:你是伴奏,你的伴奏是为了把角儿托好。他这个话太有道理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父亲到北京来,梅剧团又恢复演出,他每天到护国寺给我父亲吊嗓子,给我父亲吊完嗓子以后,又给我吊嗓子,一直多少年,没有间断过。他虽然给我父亲伴奏,但是他没有自傲,没有认为“我是梅大师的琴师,我要怎么怎么样”,从来没有,出外随团怎么着都行,这是他多年来保持的工作作风。
他在任何场合、任何环境当中,都是以大体为重,一定拉好,也不分大小活,我觉得很难得。姜老师对梅派艺术、对京剧艺术绝对是个大功臣,他对任何人不保守。后来我们排新戏、编腔什么的,他都是按着梅派的路子编。
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姜老师,一个是敬业,一个是尊重流派,尊重每一个学员,尊重老师。他这么多年没离开这个团,这么多年没有离开过咱们这个领域,我的感受非常深。
刘胜利(北京京剧院党委书记):
姜凤山先生是京剧界的前辈,也是我们尊敬的长者。回顾姜先生的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对姜老师人品和艺德的最好注解。他自7岁开始学戏,历经沧桑,在各班社轮流演出十年之久,因失声改学京胡演奏,孜孜不倦,终成为一代宗师。
抗美援朝时,姜老师曾随以梅兰芳为首的中国京剧院、上海京剧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志愿军,多次随剧团参加国内外各种慰问及访演活动,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高度评价。他是胡琴大师,演奏沉稳大气,准确精到,早年学唱的经历使他对演员的唱腔、身段、表演了如指掌。因为长期为梅兰芳先生伴奏,对于梅派演绎颇有心得,他不仅培养出出色的梅派胡琴传人,还为很多梅派弟子说戏、讲解,梅派弟子大多得到他的指导。
即使在病重和弥留之际,姜先生还是关注着京剧艺术和发展传承,传承梅派艺术,这样的高贵艺品必让后人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