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柏君(姜凤山女儿):
在我们儿女的眼中,父亲一生是执着、刻苦、勤奋、好学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艺术负责的一生,是百倍投入、认真培养青年、毫无保留、精心传承梅派艺术的一生。父亲常说:“我就是一个拉胡琴的,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唱戏、教戏人品最重要,不能误人子弟。”父亲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父亲对家庭有极强的责任感,把真爱给了妈妈,给了子女,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留给我们和下一代太多太多的思念和回味。父亲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京剧事业、梅派艺术,把真爱留给了家人,作为他的儿女,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自豪。
李胜素(京剧名家):
姜先生是京剧大师,我们在跟姜先生学戏过程中也学到了老师的为人、他的艺德,姜老师培养京胡传人和梅派弟子,真是做了巨大的贡献,在整理一些梅派剧目上也倾注了他的一生心血。作为梅派弟子,有责任把梅派艺术传承、发扬光大,也不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舒健(姜凤山外孙、北京京剧院琴师):
我爷爷在最后就是感恩,感恩他这一生能碰到梅兰芳,能跟梅兰芳大师合作,然后到最后又碰到包括像李恩杰院长这样好的领导,包括梅葆玖先生,对他的关心、呵护。我们感谢梅家,感谢北京京剧院各位领导。
于兰(京剧名家):
能够成为姜老师的学生,我感到荣幸和幸福。我是2001年开始跟老师学戏,2003年拜他为师。在2001年到2008年之间,我每周一、三、五到老师那儿学戏,一个月十几天。后来这些年由于老师身体不太稳定,去得不太勤了,但是老师感到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总会说:来了就来了,不能白说了,哪怕少唱两段也得唱。他拿起胡琴就放不下,一出戏一出戏跟你说。
今年金鸡奖,《兰梅记》获得了最佳戏曲片的时候,我说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一个人,就是我的老师,他在83岁的时候开始写这个戏,在90岁的时候改这个戏,把这个戏搬到银幕上的时候,他没有看到这个戏,但是今天能够获这个奖,我觉得可以告慰我的老师在天之灵,他算是没有白付出。
舒展(姜凤山弟子、梅兰芳艺术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作为姜凤山先生的关门弟子,我跟他的缘分仅仅3年的时间,短短的,但是先生给我的教诲和帮助是永恒的,终生受用。我不是一个专业琴师,我拜姜凤山先生为师,也并不是仅仅为了学京胡演奏、当琴师,实际上主要是想通过跟姜凤山先生近距离的接触,感受京剧这两百多年来的国粹艺术,它作为一种经典,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先生已经仙逝,我们追思他也好,缅怀他也好,最好的办法、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把京剧事业、把梅派艺术能够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不断地创新。
李佩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戏剧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京剧院能够在姜先生病重的时候组织很多人去出这本书——《梅华琴香姜凤山》,姜先生在他生前能看到这本书,我觉得对一个人是最大的安慰。
中国这么多艺术品类,真正能够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只有戏曲艺术。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天生地、自然地带着这样本质的特点,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我觉得中国京剧艺术从业者们,大家担子更重。通过今天回忆姜凤山先生的一生,对我来讲,更加认识到京剧艺术确实是中国艺术的精华,是人类艺术的精华。
王志怡(京剧名家):
姜凤山老师是我的开蒙老师,是姜凤山老师带领我走向京剧事业。他对我在艺术方面、人品方面的教诲,我都是感受得太深了。我一来是感谢老师,二来让老师放心,虽然我学得不多,但是我一定按照老师所教我的样子,教给我的学生,学习老师这种当教员的人品,为京剧事业贡献出我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