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大剧院落成以前,星海音乐厅曾是广州一枝独秀、地位超然的演出场所。随着大剧院成为新的城市艺术中心,星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仅是星海面临的问题,全国许多城市的老牌音乐厅,在更新、更好、更多的演出场所建立起来时,都面临着同样的课题。
相比国外许多老牌的著名音乐厅,星海音乐厅15年的历史并不算长。老一代“星海人”从一无所有徒手“拓荒”,漂亮地打下了今天星海的“江山”。新一代“星海人”是以星海演艺集团副总裁、星海音乐厅主任刘莹为代表的一支年轻团队,他们的目标是给星海换“包装”,让它变得更时尚,也让演出变得更多元化。15周年是一个契机,星海将举办一系列重磅的演出庆典和活动,还将斥资数百万重新装修音乐厅大堂。
过去时 早期音乐厅还曾放过电影
星海音乐厅前主任林湃时曾比喻,在“星海”拓荒之路的第一阶段,从1998年到2001年,“(星海)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孩子,刚开始一切都显得新鲜、刺激、忙乱,也都在无章无法的试探摸索中度过。”他回忆,那时他们急切地投放广告,请记者们写文章作介绍,四处找地方贴海报、发单张。那时星海的演出远远没有现在多,在一个月内安排两场表演形式相同的音乐会都被认为是风险极大的事情。星海的上上下下,经常为如何填满台下的观众席而彷徨焦虑。作为一座音乐厅,早期的星海还不得不靠放映电影来争取观众和维持运营。以2001年为例,全年演出256场,其中电影就占74场,将近三分之一。那时候,星海音乐厅一年的总收入是1299万,其中政府的财政拨款占了大头,为58%,经营收入只占42%。但很快地星海就“褪去乳臭、脚跟站稳,迈出成长过程中独立的第一步”。2003年,音乐厅已取消了电影放映,全年演出249场,财政拨款和经营收入的比例正好对调了过来,分别为42%和58%。
对比现在,星海音乐厅一年演出达三百多场,而从演出节目来看也越来越丰富,演出的档次、水平越来越高。乐迷梁振强回忆,早期的广州交响乐团由于曲目的积累不多,经常重复性地演奏一些曲目,诸如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他都听麻木了。随着乐团建立音乐季制度,固定的在星海音乐厅举办演出以后,曲目越来越丰富,挑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些年来,广州交响乐团几乎每个乐季都邀请到许多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独奏家,让广州的乐迷大开眼界。而如此庞大的交响乐团与国际名家的联袂演出,每场音乐会的票价大多维持在60~150元不等,在物价普遍上涨的近几年,票价不涨反而略有下降,令乐迷十分欣慰。
现在时 面临大剧院的严峻挑战
“星海音乐厅刚刚建成的时候,是一枝独秀的,高雅高端的演出场馆,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真正遇到挑战是在广州大剧院起来以后。”刘莹表示,今天的星海面临着非常强劲的一个对手,“广州大剧院的后起优势非常明显,它的建筑是地标式的,令人瞩目的城市标志。它的设备都是全国最先进的,而星海的许多设备当年也是最先进的,如今有不少都面临更新换代。加上地理位置,大剧院处在商业旺地、城市CBD,我们交通不便,配套不完善。这些劣势,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无法解决的瓶颈。”
刘莹坦言,不光是星海音乐厅,各地老牌场馆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北京国家大剧院起来以后,北京音乐厅、保利剧院都没有太大声息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崛起,现在连上海大剧院都受到冲击。”她表示,星海的劣势是客观存在的,但星海的优势也很突出。比如说音响,星海音乐厅的声场效果在国内观众、专家中都公认是一流的;又比如场地的服务,星海的场地秩序也是有口皆碑的。
星海还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自2004年,星海演艺集团成立以后,星海音乐厅和广州交响乐团强强联合,乐团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音乐厅有了更丰富的演出,两者的合作更为紧密。刘莹解释,这种合作模式跟国内许多其他乐团与音乐厅的合作模式不同,“它不是谁隶属于谁,谁要听从谁的指挥,而是前店后厂的概念,广交是艺术生产,音乐厅是商业推广,非常紧密合作的一个模式。加上这两个单位都得到政府扶持,都有一个回报社会做公益演出的责任,就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资源来做高雅音乐的推广普及。目前广州古典音乐观众的培养和扩大,跟广交、星海是分不开的。只有这样的合作,才有可能降低了高雅艺术的门槛,一是票价更低,二是内容上为不同的观众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