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在最新一集的詹姆斯·邦德电影中,007没有了眩目的高科技产品和带炸弹的钢笔,只用一把手枪、一台老式汽车和一个无线电发射器就解决了邪恶势力,返璞归真一样,柏林爱乐乐团在推出了数码音乐厅横扫全球近十年后,也出其不意地扛出回归之作。乐团自主唱片品牌于2014年首推实体唱片出版,第一款便是舒曼的交响曲全集,西蒙·特尔指挥。唱片为现场录制,发行的载体包括蓝光碟、无损下载、激光唱片和180克的黑胶,大有把流行的音乐载体尽收其中的意思。
激光唱片、蓝光碟为一套,内含免费无损下载和数码音乐厅一周的体验券。对这套唱片的初印象无疑从视觉呈现开始。优雅的仿瓷设计,磁性搭扣以及不俗的唱片叠放都展现出在唱片包装行业中与众不同的工艺美感,也难怪这套设计得到了2014年的德国红点设计优胜。
选用舒曼作为首款录音想必经过乐团的深思熟虑。乐团1882年的首场演出季音乐会的曲目中便有舒曼的《第二交响曲》。二十世纪早期,乐团首席指挥阿图尔·尼基什便在曲目中大量编排舒曼的乐队作品。此后,柏林爱乐与舒曼有着不解之缘,富特文格勒1953年的《第四交响曲》成为录音史上的典范之作。卡拉扬、库贝里克和詹姆斯·莱文等都与乐团合作过诸多颇受好评的舒曼作品。因此,拉特以舒曼揭开乐团自主唱片序幕,自在情理之中,也是回归之举。
由于我没有蓝光设备,聆听便局限在激光唱片上。柏林爱乐在拉特的棒下传达出一贯的精巧细腻,细节的刻画令人欣慰不已,尤其是出类拔萃的木管一直是乐团引以为豪的资本。不过录音中的舒曼缺少了这位作曲家独有的律动感,乐团似乎在以勃拉姆斯的方式在演释舒曼,厚重的音响和笨拙的节奏缺乏轻盈之感,似乎在模仿本真运动的演奏风格模棱两可地介乎于现代和复古之间,既不彻底也不陶醉。在《第四交响曲》中,拉特选用了1841年初版,而不是常见的1851年的改编版,为这套录音平添了许些新意。除此之外,四首交响曲的演释可谓中规中矩,不过也有灵光乍现的时刻,比如“第一”的开头和《第三交响曲》。总的来说,快板部分的灵动要胜于慢板部分的拖沓,音色的变幻多于线条的考究,拉特的保守处理盖过了乐团个性的张扬。
这套包装考究的唱片也许更适用于那些拉特或者柏林爱乐乐团的死忠乐迷收藏,近400元的售价并不是每个乐迷都可承受的。不过不管是指挥还是乐团的粉丝,似乎都有性价比更高的选择,比如萨瓦利什在EMI的套装只有这套精装的三分之一价格,Arte Nova旗下大卫·津曼的廉价版更为宜人。当然还有DG旗下卡拉扬及库贝里克与柏林爱乐合作的全集录音,让拉特很难有空间超越。从这点出发,这套回归之作倒成了倒退之作。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