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这位伟大的奥地利天才作曲家的创作几乎涵盖了音乐各种体裁,光钢琴协奏曲就达27首之多,尤其以中晚期钢琴协奏曲的艺术价值最高,也成为了钢琴家们的至爱。在莫扎特诞辰260周年的今天,莫扎特的这些钢琴协奏曲借此成套密集地回到舞台,仅以上交为例,在2015-16乐季里,我们就有幸听到了德慕斯、巴伦博伊姆、布赫宾德、休伊特等各路名家演奏的多首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他们各有特色,相比德慕斯的严谨内敛、休伊特的轻盈灵动、巴伦博伊姆的内外平衡,捷克钢琴家布赫宾德以忠于原作的诠释,给我们品了一杯纯正地道的莫扎特香槟。
对于钢琴家的演奏黄金期,虽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40-70岁是比较理想的时间段,年逾70岁后,伴随着手指肌能的逐步退化,钢琴家会转向更内心化的表达,所以从聆听经验上,我们听70岁以上的钢琴家的现场,听他的音乐足矣,但“恐怖”的是,有些钢琴家逆生长,手指肌能非但没有退化,且更稳扎稳打、炉火纯青,就像今年70岁的布赫宾德,你根本无需担心其技术,他可以随心控制每一个音,自如地表达作品内容,并牢牢驾驭乐队,这在4月24日,他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在上交音乐厅演奏的三首莫扎特协奏曲中体现无疑。
布爷(布赫宾德)是以演奏贝多芬作品出名的,虽说莫扎特钢琴技巧部分比贝多芬要简单一些,但它的音乐性很强,很难弹好,弹起来音色要不就太厚重,缺少灵动,要不就太轻飘,掉进唯美的音堆里。从现场听来,布爷没有制造晶莹剔透梦幻般的色彩效果,他所呈现的每一个音都很扎实,像奥地利水晶那样饱满而温润。
当天,布爷选择了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第20、21和最后一首第27钢琴协奏曲。三部性格不同、大小调交替充满对比的作品在布爷手中释放着惊人的能量。布爷身兼钢琴与指挥,他稳稳坐上琴凳,人转向乐队,左手轻轻一点,德累斯顿管弦乐团纯正的莫扎特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印象深的是布爷超强的驾驭作品和乐队的能力,他用缜密的乐思、层层推动作品走向,构建起的莫扎特宫殿端庄而精美,每一个房间(段落)、走廊(过门)、修饰(装饰音)都极为考究,就连走几步路到哪里都能一目了然,我们顺着布爷开启的莫扎特密码走进一个又一个装满他回忆和想象的精致房间,每个段落的脉络都清晰明了,又在整体的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布爷显然深谙作品的结构,吃透了作品文本的意义。第27钢协,这首莫扎特生命中最后一首钢协,虽然作曲家创作时穷困潦倒,写完几个月后便离世了,但我们丝毫听不出音乐中的悲观情绪,从第一乐章的凝练舒展、第二乐章圣咏般的宁静到第三乐章的温暖优雅,布爷的演奏还原了一个即将离世,但仍乐观、世俗又幽默的莫扎特。
三首协奏曲下来,上交音乐厅沸腾了,但显然,宝刀未老的布爷还想展示其炫技才能,加演的Alfred Greenferd改编的施特劳斯的《蝙蝠》,旋律弹性而灵动,原来布爷可以跳出贝多芬、莫扎特的庄严宫殿,来到舞会中和大家Happy!布爷活泼热情的另一面跃然眼前。
听完音乐会,我在想,布爷的演奏怎么可以做到这样纯正和完美?我认为基于以下三点:首先是他对音乐虔诚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布爷曾说:“我想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其次是他绝对遵从于原作。“在演奏作品前,我会先了解作曲家和作品”,布爷在充分研究作品、谱面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处理。第三就是给莫扎特音乐做减法,他在保证音乐线条流畅的基础上,去掉一些不必要的修饰,去繁从简,这样莫扎特的音乐更具自然朴素的力量。(音乐周报 李长缨)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