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是长期流传在江浙、上海地区的民间器乐艺术,扬琴在合奏中有"一捧烟"的融合作用。江南丝竹扬琴以细腻优雅、流畅悠远、韵味隽永而著称。丝竹扬琴前辈任悔初(李鸿章之婿)首先将丝竹乐曲《三六》、《中花六板》改编为扬琴独奏曲,于30年代灌制了唱片,并最早致力于扬琴改革,为江南丝竹扬琴的一代宗师。和他同时期的琴家还有张志翔、俞樾亭等人。
四川扬琴是在四川琴书中发展起来的,早在1803年的 《锦城竹枝词》中就记载了演出的盛况,扬琴是四川琴书是的主奏乐器,被称作"骨架"。四川琴书由唱腔和器乐曲牌两部分组成,器乐曲牌是在特定情节中为表现内容、渲染气氛而用,其中《将军令》、《闹台》等成为广泛流传的扬琴独奏曲,具有刚劲浓烈、激昂粗犷的气质,擅长运用咕噜音、浪竹、压竹等特有技巧。四川琴书拥有一批扬琴高手,尤以李德才的演奏和唱腔的造诣最为高超, 他在30年代首先录制了《将军令》的独奏唱片,在全国曲艺界享有盛誉。四川扬琴名手还有李联升、易德全等。
东北扬琴是民间艺人在扬琴与东北民间音乐广泛结合的艺术实践中创立的,赵殿学就是这一流派的开拓者,他的高足王沂甫则对乐北扬琴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它以吟揉滑颤的独行技巧而著称,代表代品有《苏武牧羊》、《汨罗江上》等。此外,还有潮州弦诗、山东琴曲、新疆木卡姆、内蒙二人台等的扬琴音乐,都各具浓郁的民间风格与地方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扬琴在制作、演奏、创作、教学、研究各方面都取得空前的发展。律吕式大扬琴、各种五二多码并列扬琴等的制作改革,使它既胜任合奏、重奏,并成为富有表现力的独奏乐器。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吸收姊妹乐器的优点,借鉴西洋技术的长处,广纳兼蓄,融会贯通,中国扬琴演奏的传统技巧、常规技巧和创新技巧,已综合发展为十大类,它们是:单竹、齐竹、轮竹、颤竹、滑抹、揉弦、拨弦、抓弦、点弦与装饰音类。它不仅保留了原来明快流畅、热烈奔放的演奏特点,也适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歌唱性旋律及柔婉细雅的内心境界。
扬琴音乐创作也呈现了一批富有民族性、风俗性、哲理性的新作品,开创了新的演奏形式。如扬琴协奏曲《海峡音诗》、《飞瀑》。扬琴乐队合奏《川江音画》,扬琴与打击乐《林冲夜奔》,扬琴与管弦乐队《欢乐的火把节》、《月夜清水江》以及采用现代作曲支法的"新潮"作品《觅》、《寂》、《双阙》、《幻想曲》等。
中国现有九所音乐学院,还有众多艺术院校和师范相继开设了民族器乐专业教育,扬琴专业教学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教学建设和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了大批师资及演奏人才。当前,世界正面临着又一次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和交汇。我们要把中国扬琴放到世界这个开放性的大环境中去,寻求新的交融也发展。唯有这样,扬琴艺术才能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并为自己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魅力。(作者:项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