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丫]:韩国也是四个人,一周的学习最后一天是汇报演出,不但要汇报日本筝的乐器演奏,同时还汇报了一个什么呢?用日本筝,并且用日本筝的演奏方法,演奏技巧去弹自己国家的民歌。 [15:53]
[主持人]:韩国的弹《阿里郎》。 [15:55]
[毛丫]:对了。咱们是《茉莉花》。 [15:55]
[主持人]:好,《茉莉花》PK《阿里郎》,能这么说吗? [15:55]
[毛丫]:应该说是文化交流。大家每天晚上加班加点,全是自己学生想的,你弹这句,我弹这句,自己琢磨的。最后大家一起结合,把它组合起来,搞了一个四重奏。当然韩国的学生也是弹的非常好的,咱们的同学也弹的非常好。 [15:56]
[主持人]:这里面不分彼此。 [15:56]
[毛丫]:不分彼此,不分上下,各有春秋。 [15:57]
[主持人]:我听说韩国人喜欢唱歌,他们在演唱上轻车熟路,我们一般的乐器专门做乐器,唱上不是特别专业的。 [15:57]
[毛丫]:对,韩国这个民族也是擅唱的,韩国迦耶琴弹唱形式也很多的,从这一点上和日本筝比较接近。更何况韩国两名学生是弹迦耶琴的,就是韩国筝。但是,还是咱们中国的学生学的要快。 [15:57]
[主持人]:在这个前提下,结果还是不分彼此,说明他们学的还是不错。 [15:57]
[毛丫]:相当好。 [15:57]
[主持人]:说今年,就在几天前你们到北京、到上海,就是看看这几个孩子学的怎么样,还做了一个个人演奏会是吧? [15:57]
[毛丫]:对,我们是3月2号到的北京,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作了两天讲学,后来到了上海,在上海也进行了同样内容的讲座,两个学院都是两天的日程。这两天的上午,我们毕竟是一个回访的这种追踪教学,还是以教学为主体,所以两天的上午还是非公开,听学生的回课,再教他们一些新的曲目。下午是公开形式的,交流讲座,去讲日本筝,包括东京艺术大学里面筝的课程设置。第二天下午就是一场音乐会,两位学生先弹了一遍,然后老师们再谈日本的筝学。 [15:57]
[主持人]:交流我们大概了解了。像这种活动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它要“回娘家”呢?或者说这次迦耶琴也好,日本筝也好,融通贯通的这么一圈学下来,或者在一块演奏,在一块交流,这背后有什么意义? [15:57]
[毛丫]:我认为这个意义还是很深远的,因为筝,应该说是筝类乐器,不但在中、日、韩有,在内蒙、外蒙也有筝,在越南也有筝叫弹筝,是16弦。在西伯利亚也有筝,但是这基本上都是属于亚洲地区,换句话讲是东方,大的一个概念就是东方。 [15:57]
[毛丫]:在东方的筝类乐器当中,所有姊妹乐器当中形成三大主流的就是中、日、韩,刚才您也提到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要说起来筝乐文化,中国筝是老祖宗,然后再向东流传,但是经过一千多年不断的变化,文化的渗透,就开始独立,每个国家的筝乐都形成一个非常独立的体系。 [15:58]
[主持人]: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了。 [15:58]
[毛丫]:对,但是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近代,应该说从咱们中国概念上讲就是现代,近现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三国筝它的发展方向开始靠拢,怎么靠呢?咱们先说这弦数,刚才说了日本筝是以13弦筝为主,但是它有新筝,开发了21弦筝,咱们中国筝是21弦吧,韩国的筝也有21弦,它的新筝也开发了21弦筝,大家没商量,也没开会,不谋而合。我觉得这是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信息的传播,大家形成不谋而合的一种共识,会产生这种自然而然的一种现象。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