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表示:“我们是文化个体户,要享受政府的文化补贴非常难。我听过一些同行叹苦经:拿到政府的钱基本不可能,除非你有过硬的关系。”
王珑这个“个体户”注册在嘉定绿色经济城,能享受一点税收优惠,嘉定区有关部门还给了不少建设性建议。
一张门票炒到1000元
三年来,一直有对“海上雅乐”非常支持的台湾及内地企业慷慨解囊。市场开拓方面,除了在东方艺术中心每年不少于12场的演出外,其他高端商演市场以及与政府合作,推动雅乐走向世界的策划宣传等也都在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年海上雅乐将受邀参加英国爱丁堡音乐节,而且是上海唯一的一个雅乐演出团体。”王珑相当看重这次亮相。
有一次王珑在演出时悄悄走到观众席里听反映,结果听到有人议论:王珑做这个是在玩票,撑不了多久的。对此王珑坦言:“我不是玩票,我是倾注真情来做这个事业,我爱中国传统音乐,爱古琴。但到底能撑多久,心里真没底,平时一直在为自己和同伴打气。我理想中的‘海上雅乐’能否实现,还得靠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理解。”
“观众到底是来欣赏,还是看新鲜的?”记者问。
“进场看过古琴演出的观众都会由衷感慨:以前真的不知道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古琴这么优美。我国长期以来美育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大批观众既无机会,也无兴趣去看一场和中国文化休戚相关的雅乐演出。在西方音乐的强势进入下,青年一代对民族音乐有一种自卑感。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学热的带动下有所复苏,古琴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海上雅乐’做的多场古琴专场均取得了不俗的反响,2009年李祥霆大师专场,300元一张的门票被黄牛炒到1000元。最后,我们不得不向东艺紧急申请增加了座位,但仍有很多爱好者不得其门而入。”
王珑强调:观众喜欢看高水准的、制作精良的演出。不少观众很内行,他们有国学根底,容易进入“高山流水”的境界。
在采访时,王珑再三希望记者文章中别出现“民乐”两字,代之以“中国传统音乐”。有一次她与钱文忠探讨民族音乐的发展与生存,钱文忠认为,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兴,与几十年来“民乐”的称呼不无关系。
古琴在外国有不少知音
古琴在海外也有不少知音,虽然专业人士可以说他们还不那么“知”,但毕竟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围聚到“俞伯牙”面前。
美国伯克利大学音乐系特聘古琴与古筝教师、北美琴社社长王菲女士告诉记者,美国加州Milpitas市就从2007年起决定将每年的11月7日定为该市的“古琴日”,以此鼓励旅美华人王菲和她所领导的北美琴社多年来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这是世界上迄今第一个专门为中国古琴设立的节日。
美籍华人王菲,自小与她的两个姐姐一起学琴,后来在美国教授古琴并于1997年成立北美琴社。她们在北美被誉为“中国的勃朗特三姐妹”。
“2002年我们和人民网合作,搞了第一个网上古琴音乐会的直播,就是古琴音乐会的直播,这是配合2003年中国古琴申遗才做的一件事。我们还和CNN做过专题片,2005年世界财富论坛在中国召开的时候,我们又搞了一个千年古琴、百年普洱的活动,向世界500强企业宣传古琴。”王菲说。
中国古琴组织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还是很多的,北美琴社每个月在旧金山湾区都有雅集,弹琴、吟诗,努力复原古人的生活场景,以此来加强中美两国文化的交流。王菲告诉记者:“这种在老外看来颇为新奇的活动常常有一个主题,比如说花的主题、春天的主题,我们有携琴访友,比如说我们开着车到其他城市见琴友,我们有湖上的雅琴,我们有专题,比如古琴与唐诗、古琴与太极,有蔡文姬的专题、李清照的专题等等。”
北美琴社在十多年里像滚雪球一样扩大队伍,目前大概有会员2000多人,年龄最大的为80岁,散布在世界不同的20多个国家。
王菲根据自己的接触认为西方人的欣赏古琴的水平是不低的,有许多感人故事被她津津乐道。有一次她在伯克利大学教古琴,听得人非常多,有些并不是音乐爱好者,但他们非常愿意接受,他们认为美国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其中也包含中国的音乐,所以他要把古琴也作为美国音乐的一部分来介绍。他们的心态就是如此开放,所有古琴在北美就有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