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中国乐器协会吉他专业委员会二届三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专题研究当前中国吉他行业的发展与对策,11家吉他生产企业出席了这次会议。据了解,目前我国吉他生产企业的实际数量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中国乐器协会吉他专业委员会会长成民根在会上坦言:“中国吉他生产企业除了出席会议的企业以外,还有大量的独资、合资以及民营吉他企业,其中有的是中国乐器协会的会员,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会员,没有来参加这次会议。”
尽管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仅是少数企业,但都是中国吉他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如广州红棉吉他有限公司、广东四会华凯乐器公司、广州吉声琴业公司、上海芬达乐器有限公司、河北金音乐器集团、徐州大凤乐器公司等。中国乐器协会理事长安志出席这次会议并讲话。
这次会议上代表们的发言在更深的层面剖析了中国吉他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及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代表们发言观点深刻鲜明,引人深思。
会后,本刊经过会议录音整理,摘要刊登与会代表发言,以期让读者对目前我国吉他生产与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基本了解。
吉他生产具有不同的行业特性
上海芬达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成民根在会议发言说:“与钢琴、提琴等产品有所不同,中国吉他行业有自己的独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大部分吉他工厂产品都是以出口为主,出口比例在95%以上,有的甚至100%;产品以OEM贴牌为主;吉他是乐器行业中引进外资最多的行业,中国吉他生产企业大部分是外商合资企业或者是合作企业;吉他企业之本模式南北分明,南方除了红棉、华声等民族品牌企业以外,以台资企业为主;北方则是以韩资为主,分布在青岛、大连等地;在美国、德国、中国举办的国际乐器展览会上吉他企业参展数量最多,这一现象在中国还不明显,但在世界上吉他生产企业数量最多。目前,世界吉他生产企业产量最大的是KONG,该公司在大连有一个厂,500个工人,月产民谣吉他2.5万个,在印尼设有工厂,年产吉他100万把,吉他世界产量居第二位是芬达,第三是吉普森。
吉他市场近年来大起大落
吉他是世界性乐器,也是最容易在群众中普及的乐器之一,特别受到青少年的青睐,而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据说现在全世界有3000多万个专业和业余电吉他演奏者,估计中国国内也有几百万电吉他爱好者和演奏者。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木吉他演奏教学的黄金时代,吉他弹唱比赛层出不穷,世界级吉他大师则频频造访上海、北京。如今吉他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河北石家庄秦川艺术学校经常举办省际吉他演奏比赛以推动吉他在群众中的普及。中国吉他学会也正在组织2011吉他弹指巡演奏。
但是吉他市场近年来也经历了“过山车”大起大落,2004-2006年是吉他行业发展高峰期,但从2008年开始,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吉他市场骤降,对我国吉他制造业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吉他行业减产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2009年以后,吉他行业开始复苏,2011年吉他市场又显火爆。
成民根说:“今年世界吉他销售市场有很大的变化,民谣吉他大幅度上升,供不应求,电吉他销量有很大下滑。而国内市场销售潜力很大。”
广东四会华声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康说:“目前吉他市场形势非常乐观,市场没有问题,产品也没有问题,但不是说订单多了就是好事,关键是工人的管理,成本的控制,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和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才是最重要的。企业能够健康发展才是最主要的。”
广州吉声琴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泽敏说:“当前中国吉他业一片兴旺,吉他生产企业数量也大量增加,仅广州今年新增加的电吉他厂起码20多家,现在广东淡水的吉他厂从30多家增加到57家,全国的吉他生产企业大概要新增50家。”
国内各吉他生产企业加紧进行结构调整
广州红棉吉他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志强说:“从2007年起,广州红棉吉他、提琴等10个工厂与珠江钢琴成建制剥离,成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红棉吉他公司,广州除珠江钢琴以外的乐器生产企业全部转入广州红棉吉他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广州市国资委之所以要将吉他等乐器与钢琴分开,主要是为了打造广州吉他与提琴专业板块,把红棉吉他提琴做大做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原来红棉吉他产量不过50多万把,现在已经接近100万把了。虽然说吉他行业目前订单不用发愁,但根据目前我国吉他行业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看,如果继续走原来老路,生产普及吉他已经走不通了,为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现在所有广东省的吉他企业都在进行结构性调整,关健是用科技进步来提高生产力,大力采用国外先进技术。目前吉他的先进生产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我们要大力引进国外吉他生产技术。广州市政府已经看到吉他在全球乐器界的地位,支持广东吉他产业发展,逐步加大对吉他生产的投入,计划投入一个亿资金加大红棉吉他的技改力度,这两年红棉吉他投入600多万元解决技术改进和企业整改的问题,我们首先解决了油漆问题,采用了静电喷漆生产线,提高了吉他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节约了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