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地活着 收入大增利润未变
在涂漆车间,记者见到了华东乐器公司总经理刘云东。一脸的黝黑,穿着US POLO ASSN(美国马球协会)的T恤,略旧却也干净利落。在他的身旁,上千把小提琴占满了屋子,大大小小、型号不一、浓墨重彩、颜色各异。这些小提琴像制衣厂的衣服一样,一件件被垂直悬挂在一辆辆推车上等待着工人涂漆,有的小提琴要反反复复上五六次颜色。空气中,微弱的化学味道涌入记者的鼻腔。
刘云东指了指厂房的地面,开口就倒苦水:“我们想改善一下地面都很难,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他将目前的状况称做“困难地活着”。
2008年到今年,工人工资已经涨了一倍,平均每人每月2400元。这样,每个月仅工人的工资就要支出100多万元。无论是几年前销售额2000万元,还是目前销售额达到4000余万元,厂子最终的利润总是在200万元。“我们也希望工人的工资涨起来,但是企业生存需要利润。幸好我们在小提琴市场还是有一定垄断性,我们每年出口的小提琴都会提价6%,但是即便如此利润始终不见增长,维持在200万元左右。”
刘云东已经意识到企业如果继续按现有模式发展,将出现关门的后果。“提高附加值是我们惟一的出路,未来生产净利率如果依然如此偏低,我会考虑将厂房迁往更偏远、劳动力更低廉的地区。这是我惟一的出路。”届时,平谷区的厂房只是作为展示、高端定制小提琴的基地。
刘云东甚至想好了企业转型的每一步,总投资要2000万元,但是贷款难一直是摆在他面前的坎。由于小提琴工厂没有土地证、房产证,即便拿着每个月400万元的回款单,他去银行贷款依旧屡屡碰壁。企业转型的计划也不断搁浅,年复一年。
专家分析认为,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单纯的提琴制造产业受到人工成本与材料价格逐年上升、汇率上行、国际市场壁垒等不良影响。产业升级势在必行,提琴制造业必须植入文化与智力元素,延伸产业链,逐步向音乐创造转移。
制造业或许必须经历这场产业升级的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