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东高村镇华东乐器公司,每年生产的小提琴量就达到20余万把,占全世界销量的25%
谁能想象,京畿东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却是世界古典音乐的大本营。全世界每卖出三把小提琴就有一把产于这里,有人笑称,这里小提琴的价格涨幅甚至可以影响古典音乐教育的行情。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九成以上的小提琴销往国外,即便产量巨大,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作为低端制造业,他们每年只能提价6%,净利润多年来几乎未曾涨过。然而,希望已经升起,变化也已经开始。
10万元起家 垄断全球三成市场
初秋的京郊,天气爽朗。老玉米杆子撑直了腰向上伸展。在一片玉米地旁,记者驱车拐进了平谷区东高村镇华东乐器公司。如果没有人介绍,很难想到单是这家公司,每年生产的小提琴量就达到20余万把,占全世界销量的25%。
1986年,作为东高村镇的第一家小提琴厂,新星提琴厂初建时只有5间厂房,总资产不足10万元,所有职工加上厂长只有7个人。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制约,当时只能加工部分提琴配件。
如今,不大的东高村镇20余家乐器制作厂分布其间,企业资产总额2.5亿元,从业人员3000人,东高村镇的小提琴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在国际市场占有30%的份额。
华东乐器公司的车间简单、安静。这里的工人几乎都是中年妇女,小提琴的制作被拆解为30多道工序,每一个工人只需被训练成流水作业中的一个环节即可,不断重复做着同一个工作。
走进厂区看到的第一个车间,就是华东乐器公司的展览演示厅,工人们在这里照常上班,同时兼具为来参观的游客、客户提供展示小提琴生产全流程工序的功能。
每一个操作台的桌角上贴着工序的名称,有的标签已经脱落。工人们不停地调换着桌上五六种形式各异的刻刀,不停地雕刻、打磨着每一个小提琴的部件。小提琴的琴身弧度,在工人的不断打磨下一点一点显露出高低起伏的身形。
1995年是东高村镇提琴制造业最为关键的一年。当年,东高村镇里把提琴制造作为重点产业来扶持,制定了引导农民进入该行业的支持和鼓励措施,如出资对农民进行提琴制作培训、对从事提琴制作的工人进行免费体检等。这些措施的出台,有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迎来了这轮持续十余年的小提琴产业的发展黄金期。
如今,东高村镇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这一次企业主动选择转型,迈向走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